参禅
佛教用语
参禅,佛教用语,禅宗专有名词。禅,梵语dhyana,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为“静虑”“思维修习”等。参禅是指将心专注于某一个对象,通过反观内心,觅求心性,达到明心见性的一种修行法门。
实践意义
禅宗认为,参禅的目的是为了明心见性,即是去掉自己内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本来面目。佛教徒认为,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是每个人都十具备的,没有差别。如果破除妄想执着,就可以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可以成佛,否则就是众生。
例如在《达摩悟性论》中记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黄檗禅师在《传心法要》中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达摩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特点与发展
相传禅宗二祖慧可曾要求达摩为其“安心”,而获得开悟。至后,禅宗南北二宗都提倡放下妄想思虑的念头,反观内心,静心天真本性就会显出来。尤其南宗禅更是强调反观内心、明心见性的重要性。如空谷隆禅师云:“不参自悟,上古或有之,自余未有不从力参而得悟者。”(《禅关策进》)另外,禅师教导参禅的方式也灵活多变,为避免徒众趋向理性思惟,往往不准其从佛教经典中探求答案,让其通过内心自省参透佛理。运用当头棒喝、拳打脚踢、瞪眼横眉、断指斩猫等手段,以击发徒众心中的疑惑,逼迫其断落妄想执着,达到开悟的境地。《六祖坛经》中说:“生来坐不卧,死后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来立功课”。可见以慧能为代表的南宗并不强调传统的坐禅,对于南宗禅来说,参禅就是参悟,通过参破公案、话头、玄关等,即可顿悟真理。至南宋以后,临济宗的“看话禅”成为主流,以公案话头为参禅的入手凭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7 14:26
目录
概述
实践意义
特点与发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