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斗鱼是鲈形目斗鱼科斗鱼属鱼类。身体稍延长,背、腹缘轮廓线浅弧形;头侧扁;吻短,稍尖突,吻长小于或等于眼径;前、后鼻孔相隔一段距离;口小,上位;上、下颌均具细齿;唇较薄;无须;体被较大栉鳞,排列整齐。体灰绿色,背鳍及臀鳍灰黑,边缘红色。
名称由来
中国斗鱼,又名:叉尾斗鱼、
兔子鱼、
天堂鱼等等,
龙岩人叫“呯朋”,也叫“三斑”。阳江地区叫“频频屁”。福建屏南称之为“乒乓狮”。梅州地区叫“旁皮腊”。以前在我国南方的野外溪流、河沟、稻田到处可见,因为它的分布地带属于
亚热带地区,因而中国斗鱼可以0℃以上的低水温环境中良好生存,在
14℃以上的水温中它可以很好地生长。
德国著名的观赏鱼专家弗兰克·舍费尔在《迷鳃鱼大全》一书中对叉尾斗鱼的评价是:“最早的热带观赏鱼,也是迄今为止最美丽的鱼种之一。”在西方国家,中国斗鱼是最受欢迎的观赏鱼种之一,被称为天堂鱼。
形态特征
野生的中国斗鱼体呈长圆形,稍侧扁,眼眶为金黄色,体色呈咖啡色夹杂部份红色竖条纹,额头部分有黑色条纹,两侧鳃盖后方边缘各有一块绿色斑块。背鳍和臀鳍都有蓝色镶边,鳍上有深色斑点,背鳍、臀鳍均呈尖形,尾鳍基本呈红色深叉形。
体形与圆尾斗鱼相似。腹鳍有1根分节鳍条特别延长,雄鱼鳍条延长尤甚,尾鳍叉形。
广义的中国斗鱼,是中国和越南出产的5种原生M属斗鱼的统称,狭义上的中国斗鱼不包括越南产的两种黑叉。
普叉成鱼体长5~7厘米,体形略侧扁,头略尖,眼黄色,瞳孔黑色,眼部有一道横的细短黑纹,鳃盖上有一蓝色盖斑,雄鱼的盖斑较明显。体色为浅褐色,雄鱼体侧有红蓝或红绿相间的纵纹,随鱼的状态纵纹颜色会改变,状态不佳时会褪为浅红色和浅绿色。雌鱼体侧纵纹不鲜艳且不明显,通体呈浅褐色。背鳍与臀鳍基部长,两鳍呈深蓝色,有浅蓝色或白色边缘,尾鳍红色,呈叉状。雄鱼成熟后背鳍、臀鳍、尾鳍末端修尖,多数个体鳍端会有细长拉丝,尾部叉状明显,呈鲜艳红色并有蓝色斑点,拉丝末段呈浅蓝色,雌鱼各鳍无明显修尖,腹部微凸。
圆尾外型与普叉类似,但体侧条纹较集中在身体前部与头部,呈交错绿褐色与黄白色纵纹。尾部不呈叉状,张开后近似椭圆或扇形,部分雄鱼尾鳍上有浅蓝色星点。
黑叉体形比普叉略细瘦,体表呈浅褐色,灰色,黑色,绿色等,一些个体带有绿,蓝,紫等色调,盖斑与不明显,无纵纹,雌雄个体相似。尾部叉状,有蜘蛛网状条纹,雄鱼尾部较长。
生活习性
多生活于山塘、稻田及水泉等浅水地区。食无脊椎动物。繁殖期雄鱼吐泡沫为巢,将卵汇集于中,雄鱼有护巢的习性。个体小,因体色鲜艳,且雄鱼好斗,是著名的观赏鱼。
和其它斗鱼科的鱼类一样,中国斗鱼除正常呼吸器官之外,还长有褶鳃,可以直接从水面以上的空气中直接呼吸氧气。斗鱼以其艳丽的体色和好斗而为人们所喜爱。中国斗鱼生性好斗,而且偶尔会攻击其他的小型鱼类,因此建议不要将中国斗鱼与体型较小而游动缓慢的鱼类饲养在一起,当然为了避免成为大型食肉性鱼类的“点心”,也不可以将中国斗鱼和这些过于凶猛的鱼类共同饲养。
鱼体长可达5至10厘米。叉尾斗鱼对水质要求不严,在水温20至25度的脏水中,生长良好。喜食昆虫幼体和鱼虫,也食干饵料。性好斗,不仅互斗,又能吞食别的热带鱼小鱼,不宜混养。养时在水中多植水草并多放些石块,为其设置藏身隐蔽之处。要用大型水族箱饲养,环境光线要暗些。不能与别的鱼混养。属
夜行性鱼类,白天也摄食,夜间比较活跃,能跃出水面。
主要品种
改良品种
杂交品种
饲养方法
中国斗鱼生性好斗,而且偶尔会攻击其它的小型鱼类,因此建议不要将中国斗鱼与体型较小且游动缓慢的鱼类饲养在一起。虽然说这样,但其对多种非艳丽的小鱼比较温顺,例如吃蚊鱼等,可以很好的混养。而色彩过于艳丽的鱼就要小心,这种鱼妒忌心较重,鱼儿有可能会被咬死。我试过在养凤尾鱼的缸里加入了吃蚊鱼和斗鱼,结果凤尾鱼死了不少,而吃蚊鱼却生活得很好(不排除吃蚊鱼所为)。当然,为了避免其成为大型食肉性鱼类的“点心”,也不可以将中国斗鱼和那些过于凶猛的鱼类共同饲养。中国斗鱼尾巴会生长,当到了一定程度会有蓝色的“婚纱”,但同种养殖的中国斗鱼会互咬尾巴,所以“婚纱”很难得的。
中国斗鱼的体质强健,不择食,偏爱肉食性的饵料,它们对饲养环境要求不高,对水质也没有特殊要求,可以说饲养很容易,因而受到一部分养鱼爱好者的喜爱。性喜阴,喜隐匿,身体颜色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深或变浅,所以捕捉到的斗鱼长期在光亮的环境中饲养,身体的颜色会变得暗淡,而野生的斗鱼颜色却异常鲜艳。在家饲养的朋友可以通过调节光的强度或营造隐蔽环境,使斗鱼恢复原本美丽的颜色。也有人喜欢用白色的容器饲养,长久后使其褪色为“白虎鱼”。
饲养管理
(一)饲养水质:斗鱼对温度的要求并不苛刻,一般4~31℃之内都能成活,水温处于24~27℃时最适宜其生长;水的酸碱度以中性水为宜,pH值为6.5~7.2;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溶氧量最好保持在5mg/l。除此以外,还应注意控制水质中的一些毒素的含量,以残留氯0mg/l、亚硝酸盐0mg/l、硝酸盐5mg/l、氨0mg/l、磷酸盐0mg/l为标准来检验您的饲养水质是否符合鱼只的需要,并做及时的调整,为斗鱼提供适宜的水质环境。
(二)饲养管理:由于斗鱼是一种比较耐粗养的观赏鱼,使许多人饲养过程中疏于管理,即使斗鱼能顽强的生存,也会以无精打采、垂头丧气来回报您,要想让鱼儿生活的悠游自在,同时给您的生活增添快乐,还得尽点主人的爱心。
饲养斗鱼的容器,大至混养型水族箱,小到玻璃缸,并无特殊限制,但因其好斗的本质,为了避免它们大打出手,一般不采取混养别的鱼,首先在鱼缸底部要铺入一层清洗干净的薄薄的底砂或彩砂,一方面可以稳固栽培水草的根部,另一方面可为微生物提供附着,水与底砂的比例以5:1为宜。为了保持缸中充足的氧气和提供鱼躲藏的外所,应适当的植入金鱼藻、黑藻等对CO2需求量低的水草。此外为了提供充足的光照,利于水草进行光合作用,小型玻璃缸中最好能配置一盏小型光线柔和的灯具。
饲养斗鱼不仅设备轻巧简单,饲养起来也毫不费力,只需每3~7天利用一塑胶软管通过虹吸法清除缸底粪便污物,并抽去约1/3的污水,注入除氯的自来水即可创造清洁的水质环境;在小型水族箱中由于无动力设备带动水循环,因此要随时注意除去因残饵、粪便形成的水面油膜,可以用竹筷夹一吸水纸,轻轻在水面拖动即可,此外还应适时根据水质情况添加一些有益微生物和微量元素。
斗鱼是属于杂食偏肉食性的鱼种,因此可搭配喂食多种饵料,尽量不要让斗鱼的食谱过于单调。通常人工干燥饵料营养成份齐全且干净卫生,是大多数人饲喂斗鱼的必备饵料;为适应斗鱼水上层活动的习性,最好选浮水性饲料,若能间隔投喂新鲜的活饵,如丰年虫、孑孓、丝蚯蚓、水蚤等,;可使斗鱼体色更加鲜艳,同时让您在喂鱼的过程中尽情享受鱼儿摄食的乐趣,但由于这类饵料大多带细菌而易于给鱼只染病只能做为斗鱼口味的调剂品,投喂时一定要经过漂洗,每次投喂量能在5分钟内吃完为度,每天投喂一次即可。
生长繁殖
叉尾斗鱼的繁殖从4月开始,至10月结束,每年可繁殖4~5次。适宜的繁殖条件为:水温22.4~33.5摄氏度,溶氧量1.1~4.2毫克/升,pH为6.0~7.0。
求偶
求偶时间
求偶时间定义为从雄鱼在水面吐泡巢,体色由亮橘红或者蓝绿色变为橘红或蓝黑,尽力展开奇鳍和鳃盖,向雌鱼周围游动,到雌雄鱼完成第一次交配并产出精卵前为止,整个求偶时间跨度约22天。
求偶行为
雄鱼会以浮水植物作为据点,持续不断地吞吸空气,同时将鳃中的空气吐在浮游植物周围,从而制成圆形的泡沫巢,泡沫巢直径为10厘米。浮巢从开始制作到完成需要1天左右的时间。筑好浮巢后雄鱼不断追逐雌鱼,尽量展示自己的身姿,此时所有的鳍展开,口张得很大,鳃膜突出并可以见到红色鳃丝,身体由于极度兴奋而战栗,颜色变得灿烂。这种行为既可以吸引雌鱼,又可以驱逐其他雄性。
求偶过程
求偶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雄鱼主动吸引雌鱼,同时驱逐竞争对手;第二阶段为雌鱼主动,引诱雄鱼竞争;第三阶段仍是雌鱼主动,雌鱼轻啄雄鱼躯干,或在其前扭动、倾斜,向雄鱼传递交配产卵信号;雄鱼身体卷曲,向雌鱼回应交配产卵信号。之后交配行为开始。
交配过程
叉尾斗鱼属于多次交配分批产卵型。交配过程定义为从雌雄鱼第一次产出精卵的交配开始到雌鱼产完一批卵,雄鱼开始驱逐雌鱼为止。交配分为三个步骤:
1、雄鱼对雌鱼传递的产卵信号做出反应,弯曲身体包围雌鱼,雌鱼同时也弯曲身体包围雄鱼(雄鱼在水平方向,雌鱼在竖直方向)。
2、雄鱼不停扇动胸鳍,用力向着雌性方向翻转,使雌鱼处在水平位置且腹部朝上,雄鱼身体为侧位弯曲,雌鱼身体伸直,其生殖孔与雄性生殖孔相对。
3、雄鱼射精、雌鱼产卵、卵受精。
如果交配只完成第一步或者雌性未排卵视为交配失败或称伪交配。
护卵行为
刚产出的卵由于浮力以及产卵时的冲力上升,之后又因为重力作用下降,雄鱼会尽可能收集所有的卵,将其送回泡沫巢中。卵粒收集完后,雌雄鱼将再次交配,然后收集卵粒,直到该批卵产完。在此期间,主要由雄鱼担当保卫后代的重任,雄鱼既要不断修补浮巢,用鳍搅动水流为卵粒提供充足的氧气,还要不断辩别剔除已死的受精卵,独立护巢护卵。同时雌鱼的攻击性也增强,攻击除配偶外的张鳍游动者,防止出现偷卵现象,又给配偶提供了更多的护卵时间,从而间接地保护受精卵。受精卵经48~60小时后孵化,孵化出的仔鱼经2~3天后,即可自由游泳活动。
主要价值
叉尾斗鱼是继金鱼之后被引进到西方的第二种中国观赏鱼,是西方国家最喜欢的观赏鱼种之一,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叉尾斗鱼对消除病媒蚊虫、杜绝蚊虫滋生也有重大作用。
物种现状
在1990年,中国台湾清华大学进行了调查,发现原本在台湾分布广泛的叉尾斗鱼由于栖息地的丧失、农药和工业污染等原因已濒临灭绝,促使台湾“农委会”在1990年8月31日公告将叉尾斗鱼列入珍贵稀有保育类野生动物予以保护,并实施复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