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角羚(学名:Antilocapra americana)是叉角羚科叉角羚属哺乳动物。体长约1.5米,肩高约1米。雄性体重50千克左右,雌性体重40千克左右。体形中等,匀称而矫健。背、侧部一般为浅或深的褐色,臀、腹部白色,颈腹部有两道白色完横条带。雄性头顶具两只竖角,雌性一般无角或有极小的角。角的结构为骨质芯外面包裹角质鞘,鞘在近端处分出1杈。共有5个亚种分化。
形态特征
叉角羚体型中等,体长1.41米,尾长7.5-10厘米,肩高87厘米,成体重47-70千克,雌体比雄体小;雌雄均具永久性的角,雌羊的角比雄羊小、不分叉,而公羊的角比较有特点,端部分叉,类似鹿科成员。角为骨质,不具空腔,亦不分杈。其外为带毛的外
鞘,在每年的繁殖季节后脱落,脱落前在老鞘的下面长出新鞘。角直立、侧扁,尖端向后弯曲。角长约25厘米。背面为红褐色,颈部有黑色鬃毛,腹部和臀部为白色,颊面部和颈部两侧有黑色块斑;毛被下面为绒毛,上覆以粗糙、质脆的长毛,叉角羚春季换毛,毛结构上含有复杂的气室,有着优良的保温功能。遇险时,臀部的白色毛能立起,这是向同伴告警的一种特殊信号。
叉角羚科的史前成员有结构更为复杂的角。叉角羚的角基为骨质(类似
牛科),不会脱落,但由角质和部分被毛混合形成的角鞘则年年脱落(类似鹿科)。叉角羚长角的速度远快于牛科动物。介于
洞角与鹿角之间的一种角型。骨心不分叉而角鞘具小叉,分叉的角鞘上有融合的
毛,毛状角鞘在每年生殖期后脱换,骨心不脱落。这种角型为雄性叉角羚所特有,而雌性叉角羚仅有短小的角心而无角鞘。
按比例来算,叉角羚的眼睛是北美
有蹄动物中最大的,直径达50毫米;其生长位置相比其他食草动物更靠外、靠上。这使它拥有更广的视野,更容易发现靠近的天敌。而且视觉特别发达,能看到相当于人用8倍双筒望远镜看远处的效果。但近视能力差,10米开外的人如果不动的话,叉角羚将很难察觉人的存在。叉角羚是天生好奇的动物,喜欢靠近一些没有明显威胁特征的新东西。猎人常常利用这一点,静坐一处挥动白手帕,来引诱隐藏的叉角羚现身。
与其他反刍的
偶蹄动物不同,叉角羚的蹄子没有上蹄(dewclaw)结构,而且侧趾全部消失(这可以看出叉角羚是一种高度进化的偶蹄动物)。
栖息环境
叉角羚以草、灌木、芦苇等为食。叉角羚生活在宽阔的草原和荒漠地带,地形海拔在900-2400米为多。
生活习性
喜群居,夏季组成50-100头左右的小群活动,冬季则集结成上千只的大群。遇到敌害会用竖立臀部白色的长毛和打响鼻的方法向同伴报警。以尿液和蹄印标记领土。以仙人掌、草、灌木叶子、芦苇等为食,但仍然长有适合吃草的高齿冠牙,偶尔食草。能用前脚挖掘被雪所掩埋的植物。如能获得足够的青草,可以不饮水。善游泳。为寻找食物和水源,一年中常进行几次迁移。性机警,视觉敏锐,能看到数公里外的物体。遇险时,臀部的白色毛能立起,这是向同伴告警的一种特殊信号。
叉角羚是美洲大陆奔跑速度最快的兽类,是西半球跑得最快的动物,也是地球上奔跑速度仅次于猎豹的动物(耐久力远强于猎豹)。最高时速达86公里。而且有着惊人的耐力。能以72公里的时速维持奔跑达11公里之久,一次跳跃可达6米。猎豹对高速奔跑的适应是进化出了弹性良好的脊椎骨,而叉角羚敦实的体形对奔跑的适应在于细长的四肢和增大的心脏。高速奔跑中细长的四肢能跃得更远,叉角羚一跃可达4.5-6米远;增大的心脏有利于氧的代谢,减少运动产生的氧债。与鹿不同,叉角羚跳高能力特别差,不能跃过围栏,所以长距离的围栏往往会阻碍叉角羚的迁移。
分布范围
叉角羚分布于北美洲西部的开阔地带,北起加拿大南部,南到墨西哥北部,擅长奔跑,是美洲奔跑速度最快的动物。
繁殖方式
每年3月初,雄性叉角羚开始划分和争夺彼此之间的领地。雄性会嗅出尿液,粪便和耳朵后面腺体的分泌物。通常领地的划分会以凝视比赛得到解决,但有时也会追逐和战斗。在此期间,雌性组成的群体,一般有多达23名成员左右,会在不同的雄性的领地之间自由移动,而那些渴望交配的年轻雄性会在由雄性领地控制的地区的边缘走动,以求获得机会。
叉角羚夏季交配,时间在七月至10月。雌羊的性成熟期为16-17个月,孕期长达252天。第一胎一仔,以后只要在食物充裕的条件下一般每胎两仔。叉角羚的繁殖方式也颇为奇特。雌羊在排卵期会排出4-7个卵子。卵子受精后开始发育,变得细长。细长的受精卵在子宫里绞在一起相互缠绕和推搡。最后多数卵子会因为细胞膜面积减小而死于营养不良,剩下两个卵子最终发育成胚胎。这种子宫内受精卵之间的竞争迄今为止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妊娠期约8个月,第一胎通常产1仔,以后则每胎2仔。
母羊和羊羔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一般母羊会在羊羔躲藏处附近绕圈子,同时会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来避免被郊狼发现。因为郊狼往往会在可疑的母羊附近耐心观察。母羊对羊羔藏身处过频的张望可以被郊狼利用来找到羊羔。母羊平均每4个小时回到羊羔处喂奶一次。然后羊羔更换藏身处。母羊则迅速离开。母羊的记忆力是惊人的。离开前母羊会转身默记羊羔新的藏身处,这个过程只需3秒。随后的数小时之内母羊即能准确无误的再次找到羊羔。出生4天的羊羔就能比人跑得快。
为了避免敌害发现,羊羔适应长时间静卧的能力仍然是惊人的。在北美西部的3-4月份湿冷的天气中,静卧的羊羔只能通过产生大量的体热来维持体温。此外,不到最后一刻,静卧的羊羔在危险逼近时仍然能维持静止的状态。曾有人在北美野牛和叉角羚共存的草原上发现有些羊羔的脚被路过的野牛蹄子踩断成两截。很显然野牛蹄子踏下来的时候羊羔还是坚持静止状态。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叉角羚墨西哥亚种(A.a.mexicana)的状态则不佳,仅剩1200头左右,属于濒危级别保护动物。其他数量少受保护的亚种有半岛亚种(A.a.peninsularis)和索诺拉亚种(A.a.sonoriensis)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叉角羚的天敌主要是狼、美洲狮和人。郊狼、猞猁和金雕则对羊羔构成威胁。事实上,叉角羚通过与北美猎豹共同进化4百万年在奔跑速度上相互抗衡,以至于达到近100公里的时速。一万年前更新世末期的大灭绝消灭了北美猎豹后,成年叉角羚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天敌存在了。因此羊羔成了其他动物攻击叉角羚的主要对象。在缺乏遮掩的大草原上,羊羔主要的御敌方法就是依靠身上的保护色静静地趴在地上不动来避免被敌害发现。
美洲狮偶尔会利用一些丘陵地形来伏击叉角羚。狼群有时候会凭借过人的耐力和体力来攻击叉角羚。但这些都不能对叉角羚构成真正的威胁,除了带枪的人。
19世纪初,美国有叉角羚千万只。但人们为取肉、皮和用其头部作装饰品,曾经大量捕杀。近100多年间,数量锐减到不足2万只。由于大力保护,数量大有增长。
据估计叉角羚的数目在白人到达北美洲时大约有3500万头(另说有一亿头),种群规模仅次于
美洲野牛。在美国西部垦荒时期数量急剧下降,1924年一度减少至不足3万头。通过保护措施,已经恢复到200-300万(包括美国和加拿大)以上,是美国西部野外最常见的动物之一,也是美国狩猎业的主要狩猎对象,每年的狩猎配额为4000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