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达尖犁头鳐(学名:Rhynchobatus djiddensis)是尖犁头鳐科、尖犁头鳐属的鱼类。体平扁延长。体盘长约为全长的2/5,长比宽为大。吻长而尖突,背视三角形。眼椭圆形,瞬褶稍发达。喷水孔比眼小,后缘具2个皮褶。鼻孔狭长,斜侧位,距口颇近,长比鼻间隔为大或等大。口中大,横列。齿面波曲,上下凹凸相承。体盘上的结刺比在圆犁头鳐者为细弱,排列式型相似。胸鳍中大,基底前延,伸达鼻孔后缘的水平线;前缘、后缘、里缘都斜直,外角、里角都圆钝。腹鳍小,距胸鳍基底的距离约与第一背鳍基底长相等,外角圆钝。背鳍2个,中大,上角圆钝;第一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第二背鳍比第一背鳍小。尾平扁,渐狭小,每侧具一皮褶,后部尤明显。尾鳍短宽,略呈叉形。体褐色;吻端常具1-2个小黑斑,上眼睑具一条黑纹或分成2斑,胸鳍基底上具一黑色圆斑,周围具白斑,或仅上后方具一白斑;胸鳍和尾的前部也隐有白斑分布;尾侧常具一浅白色纵纹,长大者体一般灰褐色。
动物学史
及达尖犁头鳐(Rhynchobatus djiddensis)是在1775年,由瑞典博物学家福斯科尔(Peter Forsskål,1732-1763),在《描述动物、鸟类、两栖动物、雌虫、昆虫、害虫》(Descriptiones animalium,avium,amphibiorum,piscium,insectorum,vermium)里,根据采自中东吉达(Djidda)及卢海耶(Lohaja=Luhaiya,Luhayyah)的标本,以Raja djiddensis之学名发表的,为首次描述。
及达尖犁头鳐学名的由源,属名Rhynchobatos是希腊语“rhynchos”的拉丁语“rhynch”及希腊语“batēs”的拉丁语“bat”或希腊语“batis”的拉丁语“batis”的并合,意思分别是“嘴/鼻”的“爬者/鹞/鳐”;而种名djiddensis是中东地名吉达(Djidda)的拉丁语化名。
中国香港最早记录,是著者于1980年代香港海域考察时,于南部海域捕获所确认的个体,为新记录。
尖犁头鳐属(Rhynchobatus)是在1837年,由德国鱼类学家及生理学教授米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1801-1858)与德国医生、病理学家及解剖学家亨勒(Friedrich Gustav Jakob Henle,1809-1885),在《自然历史档案》(Archiv für Naturgeschichte)第3卷上论文《横嘴类的全述》(Ueber die Gattungen der Plagiostomen)中,根据1801年是德国博物学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与德国博物学家施耐德(Johann Gottlob Schneider,1750-1822)在1801年的著作《系统鱼类学》(Systema Ichthyologiae)中发表的“斑纹鳐(Rhinobatus laevis)”为模式种而建立。
该种的先定同物异名为Raja djiddensis、Rhinobatus djiddensis及Rhychobatus djiddensis,次定同物异名有Rhinobatus maculata与Rhychobatus djiddensis。
形态特征
体平扁延长。体盘长约为全长的2/5,长比宽为大。吻长而尖突,背视三角形。眼椭圆形,瞬褶稍发达,眼间隔约等于吻长的1/3。喷水孔比眼小,后缘具2个皮褶,里面1个有时不显著。
鼻孔狭长,斜侧位,距口颇近,长比鼻间隔为大或等大;前鼻瓣中部具一圆形突起和一浅弧形薄膜。口中大,横列,比鼻间隔为宽。齿面波曲,上下凹凸相承;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在凸出处的齿稍大,每行60余齿。体盘上的结刺比在圆犁头鳐者为细弱,排列式型相似,但有些部分消失,眼上与眼前1行,呈半月形;体盘正中脊椎线上1纵行;肩区里侧1行,中间有几刺消失,分作前后两列,外侧仅留1-2刺,或完全消失。鳃孔狭小,位于
胸鳍基底里方。
胸鳍中大,基底前延,伸达鼻孔后缘的水平线;前缘、后缘、里缘都斜直,外角、里角都圆钝。腹鳍小,距胸鳍基底的距离约与第一
背鳍基底长相等,外角圆钝,里角钝尖突出。背鳍2个,中大,上角圆钝,后缘凹入,下角尖突;第一背鳍起点稍后于腹鳍起点,或与
腹鳍基底中间相对;第二背鳍比第一背鳍小,与第一背鳍的距离比第一背鳍基底长约大2.5倍。尾平扁,渐狭小,每侧具一皮褶,后部尤明显。尾鳍短宽,略呈叉形,尾椎轴略上翘;上叶延长,比下叶大,下叶前部三角形突出;后缘宽而凹入。
体褐色;吻端常具1-2个小黑斑,上眼睑具一条黑纹或分成2斑,胸鳍基底上具一黑色圆斑,周围具白斑,或仅上后方具一白斑;胸鳍和尾的前部也隐有白斑分布;尾侧常具一浅白色纵纹,长大者体一般灰褐色。
生活习性
及达尖犁头鳐为暖水性底层鱼类。栖息于外海,于沿岸浅海域至陆棚内约五十米浅水生活,偶入沙泥底潮间带、河口咸淡水及泻湖。性格温顺,昼间多匍匐于水底,入夜较活跃。摄食鱼类、贝类、虾、蟹和虾蛄等。
分布范围
及达尖犁头鳐分布于巴林、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伊朗、伊拉克、以色列、肯尼亚、科威特、莫桑比克、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索马里、南非、苏丹、坦桑尼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
繁殖方式
及达尖犁头鳐为卵胎生,胚胎最初以卵黄为食,然后通过特殊结构间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质的子宫液,从而从母亲那里获得更多营养。夏季在南非海域繁殖,每次产仔4-10尾,雄鱼体长大约156厘米时性成熟,雌鱼体长大约177厘米时性成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 ver 3.1)——极危(CR)。
列入《保护迁徙野生动物物种公约》(CMS)。
种群现状
由于其沿海栖息地受限,生活史特征缓慢,易受各种渔具捕获以及需求量不断增加。及达尖犁头鳐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捕捞,因为该物种被其分布范围内的许多个体和商业渔业作为目标和兼捕物。它分布在高捕鱼强度地区,易受多种渔具的影响,例如刺网、拖网和鱼钩。
主要价值
及达尖犁头鳐为良好的食用鱼,肉经熏制后味佳,各鳍可制鱼翅,无明显渔期,主要渔法为底拖网,偶而可为定置网捕获,产量并不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