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弗立兹
彼德罗·马斯卡尼创作的三幕歌剧
《友人弗立兹》(一译《单身汉》)是意大利作曲家彼德罗·马斯卡尼(Mascagni Pietro,1863—1945年)于1891年创作的三幕歌剧,同年10月31日在罗马柯斯坦齐剧院首演。这是一部以阿尔沙斯田园作为背景的牧歌风抒情剧。
基本介绍
《友人弗立兹》L'amico Fritz,可是这部新作受欢迎程度与前一年首演的《乡村骑士》完全无法相比,只有《樱桃二重唱》从首演当时一直受到人们的喝彩而已。此后,马斯卡尼就未曾再谱出能够凌驾《乡村骑士》的作品。《友人弗立兹》尽管缺乏戏剧性起伏,可是全剧中洋溢着意大利式优美的旋律,在意大利该国,这部明丽的田园剧依然时常被上演。
《乡村骑士》一举成功后,柯斯坦齐剧院就在1891年初委托马斯康尼为该年秋天的新乐季写作一部新作。这时他想到的就是跟前作的风格迥异的题材,于是委托沙尔顿根据艾克曼·夏特瑞安( Erckmann-Chatrian)的同名小说写作剧本。
时间地点
演奏时间:第一幕30分;第二幕30分;第三幕32分。
场所:阿尔沙斯地方。
剧中人物
苏瑟儿 l(农场管理员的女儿) 女高音
弗立兹·柯布斯 (有钱地主,中年独身男人) 男高音
贝佩 (吉普赛女郎) 次女高音
费德利可 (弗立兹的朋友) 男高音
大卫 (犹太教祭司) 男中音
哈奈左 (弗立兹的朋友) 男低音
卡特丽娜 (弗立兹的女管家) 女高音
剧情介绍
第一幕:弗立兹家的沙龙
在短小的牧歌风前奏曲后幕启。富有的农场主弗立兹,一直抱着独身主义,认为结婚很花钱,又会惹来灾祸。这时大卫来到他的生日聚会,拜托他借一些钱给没有陪嫁金的姑娘,弗立兹尽管取笑他对男女间的事过分热心,但还是把钱借给祭司。当大卫认真地书写收据时,弗立兹却开玩笑说:“还钱日期就写在我200岁时吧!”大卫非常感激,而且表示总有一天会为他物色貌美的新娘。可是弗立兹却说,女人只要当作朋友就好,如果让她变成女主人麻烦就大了。于是高谈阔论他的独身主义,然后表示要跟这时前来相聚的独身主义朋友们饮酒取乐,而祭司则由于急于把钱尽快交给那对情侣便告辞了。
这时,农场管理员的女儿苏瑟儿拿着一束鲜花,来庆贺弗立兹的生日,唱出咏叹调《这只是少许的花》(Son pochi fiori)。弗立兹问“令尊可好”,她就答说“父亲正等候您大驾光临寒舍”。大伙儿很高兴这时有美丽姑娘前来,于是热情地邀她加入聚会,一起享用美酒佳肴。
不一会儿,祭司又回来了,同时又传来吉普赛的小提琴声。听到这优美的音乐时,苏瑟儿便感动得掉下眼泪;弗立兹喃喃自语说,如果我也有一颗这样敏感的心该有多好。小提琴声停止后,吉普赛女郎贝佩就进来了,跟老朋友弗立兹打招呼。大家异口同声地请求贝佩唱一首歌,于是她拿起小提琴唱出一首叙事曲《可怜的孩子们》(Lacere,miseri),叙述一位充满爱心的人救助可怜儿童的故事。
接着,女管家卡特丽娜进来说,有辆马车在外面等着,苏瑟儿就匆忙和大家告别,被接送回家。看到她那美丽的容姿后,祭司就顿悟说,这姑娘也可以当新娘了,但弗立兹却反驳说,她还只是个小女孩啊。大卫却不以为然,然后提高嗓子说起教来,唱出《无用的饕餮们》(Per voi,ghiottoni inutili),表示喜爱美食固然很好,但更重要的是必须建立健全的家庭,然后称赞夫妇之爱和快乐,而且预言弗立兹在最近一定会成亲。可是弗立兹却很不服气,决定拿他的葡萄园作为赌注。
这时候,随着进行曲曲调,有一群孤儿走了进来,弗立兹便很慈祥地说,这些孩子们就是他的子女。伙伴们唱出一首阿尔沙斯的民谣,称赞乐善好施的弗立兹,就在合唱声中幕落。
第二幕:农家的庭院前
苏瑟儿自语说,樱桃虽然已经成熟了,但不知弗立兹先生是否会来。这时传来农家姑娘们交替唱出的合唱。苏瑟儿一边唱着阿尔沙斯民谣,一边摘花,准备如果弗立兹来了就送给他。
果然,弗立兹在这时候出现了。苏瑟儿就把花束送给他,而且准备摘下最早成熟的樱桃献给他。弗立兹很惊讶地问樱桃这么早就熟透了?然后也动手帮助她。苏瑟儿随即爬上梯子,从上面把摘到的樱桃丢给他,弗立兹则小心地接住,然后一块儿唱出甜蜜、优美的二重唱《熟透成红色》(Han della porpore vivo iI colore)。这时,弗立兹终于被苏瑟儿的美姿所迷住,于是唱《一切都这么宁静,而且向心灵倾诉着》(Tutto tace,eppur tutto al cor mi parla),歌颂开满花朵的春天庭院,两人都陶醉在幸福中。
这时传来马车的铃声,接着大卫、贝佩、哈奈左和费德利可等四个人都来了。大卫很惊奇地发觉弗立兹的脸上充满光辉,于是指着苏瑟儿说,这事全都托她的福。弗立兹建议大家到农场绕一周,到处看看,于是年轻人就一起走了,只有大卫表示有点疲倦,想休息一会儿,然后留下来跟苏瑟儿聊天。
等苏瑟儿到井边汲水回来,大卫就向她要一口清水解渴,问她现在想着什么事。然后说出旧约圣经中,把水献给耶和华的雷贝卡的故事,试图查探出她的心意。在这对话般的二重唱中,大卫想暗示苏瑟儿弗立兹是个很好的结婚对象。
这时弗立兹回来了。大卫对他夸奖说苏瑟儿是一位好姑娘,她心目中已有相爱的男人,准备去告诉她的双亲,而且促成这桩婚事。听了这些话,苏瑟儿羞答答地跑开了,而弗立兹则莫名其妙地发怒,大叫着“你这恶魔,给我滚开!”祭司随即离去。这时心乱如麻的弗立兹,拼命对自己说:“我必须把苏瑟儿忘掉!”然后带着回来的朋友们,坐上马车就离开了。
听到马车离去的声音时,祭司和苏瑟儿一块儿出现。苏瑟儿看到弗立兹一声招呼都没有,转身便离开的情景,悲从中来,热泪马上爬满胸襟,哀叹说他不会再来了。这时传来《远去的爱情不再回》的合唱声,幕落。
第三幕:和第一幕同,弗立兹家
给人印象深刻的间奏,好像在表达想忘掉苏瑟儿、坚持独身主义的弗立兹,以及因承受失恋创伤而苦恼的苏瑟儿。幕启。
远方传来庆祝婚礼的合唱声。弗立兹独自咀嚼着悔恨之意,他发觉一切都在对自己倾诉着爱;虽然想逃避,可是爱却悄悄地在心底萌芽。这时贝佩来了,看到他郁郁寡欢的样子,就告诉弗立兹为他作了一首歌曲,想借此安慰这位好朋友。贝佩随即唱出《那位难忘的人儿》(o pallida,che un giorno mi guardasti)。
不料这首歌颂爱情的小调,却使弗立兹的心情更加悲痛,贝佩无可奈何地回去了。接着,弗立兹终于承认自己确实爱上苏瑟儿了,于是唱出优美的浪漫曲《哦!爱啊,美丽的心灵之光》(o amore,O bella Iuce del core),歌颂出永远的爱。
这时大卫又来了,对弗立兹宣布着,苏瑟儿已经决定了结婚的对象。弗立兹听了妒火中烧,尖叫着说《我绝不承认》,然后疯狂般地跑出去。紧接着,苏瑟儿刚好拿了一篮水果来要送给弗立兹。看到她悲寂的表情,大卫就安慰她:“过不多久,你就可以转悲为喜了。”说完就离去。独自留下等候的苏瑟儿,还是悲切地唱出咏叹调《只留下眼泪与悲伤》(Non mi resc ),这是绝望的爱的悲歌。
突然,弗立兹回来了,他急切地问她:“听说你要结婚了?”不料苏瑟儿却嚎啕大哭起来。看到她悲伤的模样和泪如雨下,弗立兹忍不住向她告白说自己在爱着她。苏瑟儿听了又惊又喜,以为是在做梦。两人一起唱出爱的欢愉,然后热情地紧拥在一起。
就在这刹那,大卫带着一群朋友出现,大叫着他已经赌赢了,宣布要把胜利品葡萄园转赠给苏瑟儿,博得大伙儿的热烈喝彩。朋友们趁机取笑他不可靠的独身主义,弗立兹就告诉他们“不久之后你们也难免步入后尘”,然后又愉快地唱出《哦!爱啊,美丽的心灵之光》,大家愉快地祝福这对情侣,幕落。
作者简介
德罗·马斯卡尼(Mascagni Pietro,1863—1945年),意大利作曲家、指挥家。1863年12月7日生于里窝那,1945年8月2日卒于罗马。他父亲是面包师,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法学家,但马斯卡尼却偷偷地在凯鲁比尼音乐学院师从A.索弗雷迪尼学习。后又赢得某伯爵的赏识,于1882年资助他进米兰音乐学院,师从A.蓬基耶利等深造。但因无法忍受学院的严格课程,只学了2年中途退学,担任旅行歌团的指挥。此后曾在一些三流巡回歌剧团里担任指挥,几乎走遍了整个意大利。最后在切里尼奥拉定居,埋头创作和在市音乐学校任职。1889年,他因偶然的机会,以新作的独幕歌剧《乡村骑士》参加由出版家E.松佐尼奥主办的创作比赛,荣获一等奖。次年此剧在罗马首演获得成功,使他一举成名。作曲家以19世纪后期意大利西西里的一个乡村中两对男女的感情瓜葛,最后男主人公图里杜决斗身亡的故事,反映普通青年农民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剧中的乡村教堂象征人们的虔诚信仰和高尚的灵魂,而与此形成极大反差的却是狂热的三角恋爱和不可遏止的复仇意识。豪放乐观的马车夫阿尔菲奥得知其妻罗拉与服役回乡的图里杜旧情复发热烈相恋之后,怒不可遏,最终杀死了图里杜,而图里杜的忠实爱人桑图扎却成为乡村中最可悲的女人。歌剧音乐富于西西里岛民间风格,幕启之前传来的图里杜的歌声:“啊,罗拉,你如同春日之花”,为全剧音乐提供了基本格调,桑图扎悲伤的咏叹调《你知道吗?好妈妈》更是一首凄婉动人的歌,第八场与第九场之间管弦乐演奏的间奏曲成为歌剧间奏曲的范例。
作者作品
马斯卡尼强调旋律的叙事性以求更贴近生活,因此他喜欢咏叙调风格,擅长戏剧性的效果,使幽静与躁动、炽烈与抒情有强烈的对比。他常让管弦乐队独立与歌声并列,使它不仅仅只是从属的伴奏。他一生写了15部歌剧,主要有《友人弗里兹》(1891)、《伊利丝》(1898)、《假面具》 (1891)、《伊萨博》(1911)、《小马拉特》(1921)等,艺术水平均比《乡村骑士》逊色。令人遗憾的是,这位杰出的作曲家是法西斯主义的信徒,他于1935年为逢迎墨索里尼创作了歌剧《尼禄》。这使他名誉扫地,包括托斯卡尼尼在内的许多正直的音乐家立即与其绝交。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3个月后,马斯卡尼在孤寂中死去。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17 16:59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时间地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