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镇,隶属于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地处
柘荣县中部偏北,东北邻
城郊乡岭边亭仙山、长坑高苏洋等村,西南与城郊乡的消洋、前山、赤岭等村接壤,区域总面积10.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双城镇户籍人口为33919人。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建立双城镇公所,是双城正式命名的开始。
1950年6月,双城镇公所更名为柘荣县第一区公所。
1952年7月,成立城关镇。
1955年,撤销柘荣县第区,城关镇直属县辖。
1956年8月,柘荣县撤销,第区改制为柘荣区,归福安县管辖。
1958年7月,恢复双城镇建制;同年10月,废双城镇建制,成立柘荣公社。
1961年7月,又改制为柘荣区;同年10月,恢复柘荣县制。
1962年,建立城关镇。
1965年1月,城关镇改为城关公社。
1970年7月,城关公社改为柘荣公社,归属福安县管辖。
1975年3月15日,柘荣公社又改为柘荣县城关公社。
1980年8月,由城关公社分为城关镇和城郊公社。
1981年11月,恢复双城镇名称。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双城镇辖溪坪、城南、城北、上城4个居民委员会,青凤1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1年10月,双城镇辖4个社区、1个行政村:城北社区、城南社区、溪坪社区、上城社区、青风村,镇人民政府驻城南社区柳城南路15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双城镇地处
柘荣县中部偏北,东北邻
城郊乡岭边亭仙山、长坑高苏洋等村,西南与城郊乡的消洋、前山、赤岭等村接壤,区域总面积10.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双城镇地势东北高,西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境内最高峰东山顶位于城关东向3千米处,海拔1479米,为县境海拔最高点。城区平均海拔670米。
气候
双城镇属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5.516℃,1月平均气温5.4℃,极端最低气温零下7.8℃;最高气温37.3℃,最大雨量2853.9毫米(1962年),极端年最少雨量1277毫米(1967年)。
水文
双城镇境内最大的河流为龙溪,从东至西流经境内上城、城北、溪坪,长2.8千米,流域面积26.6平方千米,主要支流有龙山溪、后门溪。
自然资源
2011年,双城镇有耕地面积2531亩,其中水田2331亩;旱地面积200亩:人均耕地0.09亩。林地面积5.589平方千米,其中生态公益林3.365平方千米。
人口
截至2011年末,双城镇辖区总人口28288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8092人,城镇化率64.72%。另有流动人口9861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主要为畬族。2011年,出生240人,人口出生率13.54‰。
截至2017年末,双城镇常住人口为43812人。
截至2019年末,双城镇户籍人口为33919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双城镇完成税收入库8050万元,其中国税5010万元、地税3040万元。
截至2019年末,双城镇有工业企业214个,其中规模以上1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个。
农业
2011年,双城镇农业总产值7047.1万元。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马铃薯、杂粮为主。粮食播种面积5676亩,粮食产量1611吨,其中水稻873吨,甘薯313吨,马铃薯288吨,杂粮62吨。主要经济作物有太子参、茶叶、食用菌、花生、油菜籽、蔬菜瓜果等。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鸡、鸭、兔为主。生猪饲养量5563头,年末存栏3190头;羊饲养量415只,年末存栏319只;兔饲养量3172只,年末存栏1023只;家禽饲养量38967羽,上市家禽20470羽。生产肉类509吨;生产禽蛋27吨。
工业
2011年,双城镇完成工业总产值31.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27.7亿元,主导产业药业产值12.3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3%。新引进企业11个,注册10个,引进资金7.15亿元;产值超亿元企业4家,税收超百万企业4家,其中税收超3000万元企业2家。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双城镇有幼儿园(所)14所,在园幼儿3104人,专任教师265人。2011年,双城镇教育经费10万元。
体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双城镇有体育场地6处,50%的城市社区和10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60%。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双城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所,病床65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张,固定资产总值44.7万元。专业卫生人员43人,其中执业医师10人、执业助理医师6人、注册护士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职业(助理)医师人,平均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人。完成诊疗41056人次,出院病人551人次。2011年,双城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413.14/10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0.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7622万人,参合率98.04%;孕产妇死亡率0/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7.02‰、3.22‰、1.11‰。
社会保障
2011年,双城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432户,人数930人,支出1650970元,比上年增长81.88%,月人均134元,比上年增长31.37%;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城市合作医疗719人次,共支出2157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76户,人数216人,支出189160元,月人均60元,比上年增长15.38%;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5人,支出41880元,比上年增长17.5%;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合作医疗417人次,共支出12510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459175元,比上年增长19.89%。社区服务设施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4个,社区服务站4个。新增就业人员325人,有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2人,全年共帮助22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组织4名高校毕业生服务社区。
2011年末,双城镇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6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0.2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067万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0.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7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2.2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0.4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1万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1.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1万人。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7500元,比上年增加1500元;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9100元,比上年增加1700元。年末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5%。各级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1件,结案1件,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人事争议1件,结案率90%,调解组织受理(含仲裁机构案外调解)1件,结案率为92%。各级仲裁机构立案受理劳动争议1件。
基础设施
截至2011年末,双城镇有镇区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22千米,生产能力1.5吨/日,年工业用水50万吨、生活用水2.3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89.1%,年人均生活用水63吨;排水管道58千米,污水治理工程1项,污水处理厂座,日污水处理能力0.5万吨,工业废水处理率7.6%。
截至2011年末,双城镇有镇区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所)4座,其中110千伏变电站1座,总容量131.5兆伏安,35千伏变电站3座,变电总容量29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7条,总长度44.5千米,用电负荷12.1千瓦时。年售电量累计完成4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5.9%,供电可靠率99.6%
截至2011年末,双城镇有镇区天然气(煤气)供(加)气站2个,用户7500户,其中工业用户600户、居民用户6900户,燃气普及率为88.8%,月天然气平均用量2300立方米。
截至2011年末,双城镇有镇区公园1个,公园面积0.07平方千米,园林绿地面积0.362平方千米,其中公共绿地0.362平方千米,绿化覆盖率40.5%,人均绿地12.7平方米。
交通运输
2011年末,双城镇镇区道路总长度24.5千米;道路铺装面积29万平方米;城市桥梁9座,总长度0.3千米。镇区开通公交汽车线路4条,运营总里程达16千米(单程),公交运营车辆18辆,其中汽车18辆,年客运量89.48万人次;出租车41辆,年客运量137.3万人。
历史文化
双城镇因有上下城而得名。上城又名为龙城,位于龙溪东岸,下城又名柳城,位于龙溪西岸。
双城镇文化艺术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柘荣剪纸、柘荣刀剪草编凉席、布袋戏等。
双城镇文物古迹有仙屿仙庙、游朴墓、烈士墓及上下城尚存的部分城墙等。
风景名胜
双城镇有东山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