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堠镇
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下辖镇
双堠镇,隶属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地处沂南县西南部,东南邻青驼镇,西南与费县接壤,西、西北与蒙阴县为邻,东北接孙祖镇,行政区域面积155.02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双堠镇户籍人口为46692人。
建置沿革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以前,境域大部分为沂水所辖。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称菜峪乡。
民国三十年(1941年),将菜峪乡分为崖子、盆泉2区,盆泉区归费东县,崖子区归沂南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费东县撤销,盆泉区划归沂南县。
1956年2月,将垛庄区和崖子区东河、营后、泉桥、梭庄4乡划给蒙阴县,同时在原崖子区的基础上从青驼区划入部分村庄成立双堠区。
1958年秋,成立双堠公社;同年11月,沂南县撤销,双堠公社划归蒙阴县。
1961年8月,沂南县恢复,又划回沂南。
1963年5月,双堠公社改称双堠区,同时把之前划归蒙阴的营后、东河、梭庄3乡划回双堠区。
1968年8月,改称双堠公社。
1985年9月,撤销双堠区,建立双堠乡,乡政府驻双堠。
2000年1月,双堠乡与南石门乡合并,建双堠镇,镇政府仍驻双堠。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双堠镇辖30个行政村:菜峪、埠口、张铁峪、崖子、东河、营后、小埠、艾于湖、涝子峪、蒋家峪、仲山、佛住、上磙、石门、黑山安、五彩庄、侍郎、柳泉峪、双堠、和平庄、磊石沟、西梭庄、东梭庄、汪家庄、北龙口、南龙口、果庄、尚店、全胜庄、华石山子。
截至2020年6月,双堠镇辖4个社区、6个行政村:双堠社区、崖子社区、梭庄社区、艾于社区、黑山安村、北龙口村、南龙口村、柳泉峪村、石门村、五彩庄村,镇人民政府驻双堠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双堠镇地处沂南县西南部,东南邻青驼镇,西南与费县接壤,西、西北与蒙阴县为邻,东北接孙祖镇,行政区域面积155.0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双堠镇境内大部分为丘陵,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一般在130—200米,最高点彩蒙山,海拔762.8米;最低点位于蒙河青驼交界处。
气候
双堠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
水文
双堠镇境内河道属蒙河水系,蒙河自小埠村西入境,由北而南入沂河,境内河道长15千米。
自然资源
双堠镇境内矿产资源主要为花岗岩,地质料或矿管料储量5000万立方米,可采储量4000万立方米,集中分布在境内龙口一带。石灰岩矿,储量1200万立方米,可采储量1000万立方米。
2011年,双堠镇有耕地面积7.8万亩。
人口
2011年末,双堠镇总人口4.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0.2万人,城镇化率4%。总人口中,男性2.3万人,占51%;女性2.2万人,占49%;14岁以下0.7万人,占16%;15—64岁3.2万人,占73%;65岁以上0.5万人,占11%。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4.5万人,占99.99%;有回族2人,彝族2人,苗族1人,蒙古族1人,占0.01%。2011年,人口出生率5.8‰,人口死亡率0.9‰,人口自然增长率4.9‰。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85人。
2017年末,双堠镇常住人口为45793人。
截至2019年末,双堠镇户籍人口为46692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双堠镇完成财政总收入3315万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31万元,比上年增长94%。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754万元,增值税1080万元,企业所得税130万元。人均财政收入531元,比上年增长93%。
2019年,双堠镇有工业企业98个,其中规模以上1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4个。
农业
2011年,双堠镇农业总产值达11.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9.2%。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生产粮食1.4万吨,人均569千克,其中小麦0.8万吨,玉米0.5万吨。经济作物以西瓜、花生、烤烟为主。2011年,花生种植面积2.9万亩,产量0.9万吨;黄烟种植面积2000亩,产量330吨;西瓜种植面积1万亩,产量2.5万吨。林果主要有大樱桃、板栗等。
双堠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奶牛为主。2011年,生猪饲养量1.6万头,年末存栏1.2万头;羊饲养量0.6万只,年末存栏0.5万只;家禽年饲养量23万羽;奶牛饲养量0.3万头。2011年,出产淡水产品20吨。
工业
双堠镇以石英砂加工、机械制造、制鞋纺织、食品加工、塑料加工、新型建材为主。2011年,工业生产总值达9.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67%。2011年,工业企业76家,职工1839人,实现工业增加值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商业外贸
2011年末,双堠镇有商业网点178个,职工2624人;2011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3.5亿元,比上年增长30%;城乡集贸市场10个,年成交额3亿元。外贸产品生产企业2家,2011年,出口总额962万美元,比上年增加710万美元。
金融业
2011年末,双堠镇境内共有2家金融机构设立了办事处,各类存款余额2.82亿元,比上年增长27%;各项贷款余额1.1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双堠镇有幼儿园8所,在园幼儿1193人,专任教师44人;小学8所,在校生2173人,专任教师17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700人,专任教师15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57.65万元,比上年增长13%。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比例为55%,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科学技术
2011年末,双堠镇有市级龙头企业2家,县级技术研究中心2家,各级科技人才158人,市级科技示范基地3个,承担县级科研项目2个。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双堠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30个,各类文化专业户35个,各类图书室47个,藏书10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达50人。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7200户,入户率达52%。无线广播村村通,入村率达100%。
2011年末,双堠镇有学校体育场3个,59%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3%。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双堠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2个,门诊部(所)18个;病床45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张,固定资产总值31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39名,其中执业医师5人,执业助理医师2人,注册护士6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0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7.9%。
社会保障
2011年,双堠镇有医疗救助2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94人次,共支出12.3万元,比上年增长38%。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96户,人数1726人,支出179万元,比上年增长30%,月人均87元,比上年增长32%。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9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96万元,比上年增长17%。社会福利费13万元,比上年增长16%。敬老院床位8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36人。社区服务设施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3.3万元,使232人(次)困难群众受益。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576万元,比上年增长30%,基金支出合计576万元,比上年增长30%。2011年,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7万人,参保率达99%。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双堠镇有邮政局1个;征订报纸、期刊2200份(册)。电信服务网点2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7000门,固定电话用户3000户,移动电话用户2.2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95%;宽带接入用户1200户。
基础设施
2011年末,双堠镇有供水站44处,深水井22眼,年供水达89万立方米,镇区排水管道5000米。
2011年末,双堠镇有绿化面积8000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1500平方米。
交通
双堠镇境内有京沪高速公路沂南服务区,205国道过境。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双堠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双堆村而得名。
文物古迹
盆泉位于盆泉村前,春秋时即存。新编《辞源》《辞海》和《汉语大辞典》中有专门词条。清道光七年编《沂水县志》载:“蚡泉,昭公五年叔弓败莒处。县西南有盆泉社……”《左传》作“蚡泉”,《谷梁传》作“贲泉”。该泉现被垒成约直径2米、深3米的水井样式。泉水长年喷涌不断,东流入水池中,供村民淘菜、洗衣,后流入沟渠。泉西50余米处有一关帝庙旧址,前有一株五百余年树龄的银杏树。
石刻造像位于南石门村东的朝山上。造像坐落在山顶东侧石壁上,共83尊,每尊约高0.30米。开凿年代不详,从造像形态看,为南北朝时期。
民国三十年(1941年)著名的大青山战斗就发生在双堠镇五道沟,在突围中,省战工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明和德国友人、太平洋学会记者汉斯·希伯等300余人牺牲。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原费东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东梭庄建立大青山烈士陵园。
风景名胜
五彩山海拔762.8米,是沂南最高峰。该山山势连绵,周围群峰挺拔,山秀林茂,风景秀美,空气清新。全区林地面积1.8万亩,其中,赤松、黑松、刺槐等混交防护林1.2万亩,樱桃、板栗、苹果等经济林0.6万亩。在山脊海拔700米处, 数块巨石构成长50米、高10米的巨大屏障,壁下有一石洞,可容数人。在东麓半山腰还有一石洞,深不可测,当地人称石龙洞。环山旅游公路沿山溪而建,峰回路转,蜿蜒曲折。在山下黑山安村北溪流回转处,溪中有一半潜半露的象形石,似一只巨蟾潜在水中,当地人称“蛤蟆石”。
著名人物
王德林为双堠镇崖子村人,从小随父逃荒东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应募修中东铁路,联合一批爱国同胞揭竿而起,截击帝俄车船,缴获财粮,赈济贫民。民国六年(1917年),被编为奉军第一旅第三营,任营长。“九一八”事变后成立抗日救国军,宣誓就任救国军总司令,队伍扩展到11.5万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月,遭到日军围攻,率部撤入苏联境内,后转道波兰等地回国,奔走各地,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沂水县北社村病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27 15:44
目录
概述
建置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