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年代由于两位状元秀
大卫-罗宾逊(David Robinson)和
蒂姆-邓肯(Tim Duncan)的先后加盟,使球队实力得到了两次质的飞跃,以他们为核心的“双塔战术”造就了一支独特且强大的内线,这也为球队带来了1999年度
NBA总冠军。在防守上,两大高度可以在威慑进攻球员以及补防封盖的方面完成任务;篮板上,两大高度的
篮板控制力可想而知比一名
中锋要占优势;进攻上,双塔战术在高举高打的情况下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马刺双塔
1976年入盟的马刺队是NBA的“插班生”。
历史上,在“冰人”乔治-格文(George Gervin)的率领下,马刺队以其出色的进攻力逐渐成为NBA的一支劲旅,并于82年和83年两次闯入西部决赛,但两次都败给了由“魔术师”约翰逊(Magic Johnson)领衔的
洛杉矶湖人队。随着乔治-格文状态的下滑,马刺队也陷入了低谷,之后的六个赛季常常是在季后赛第一轮即被横扫出局,89年甚至沦落到21胜61负的球队最差战绩。
焦急的马刺队经过两年漫长的等待,终于盼到了87年选中的状元秀“海军上将”大卫-罗宾逊从海军服役归来。同时著名教练拉里-布朗(Larry Brown)和探花秀西恩-埃利奥特(Sean Elliott)也来了。1990赛季球队即获得了56胜26负的惊人大翻身,创造了只用一个赛季就将常规赛获胜场次提升了35场的NBA纪录,球队也连续两年位列中西区头名,新人王罗宾逊当之无愧地进入西部全明星阵容。这位超级中锋7次入选NBA最佳阵容和最佳防守阵容,10次入选全明星阵容,并成为NBA历史上50位巨星之一。
1994年,“大虫”罗德曼(Dennis Rodman)加盟马刺队,他的强力篮板支持使球队真正具备了问鼎总冠军的实力。次年,马刺队以62胜20负的常规赛战绩笑傲江湖,“海军上将”荣膺得分王和常规赛MVP,遗憾的是在西部决赛中败给了当年的总冠军火箭队。马刺队自89年以来连续七年平均67%的常规赛高胜率令任何一支球队侧目。
由于伤病原因,1997年球队成绩跳水,仅20胜62负。但历史在马刺队重现,球队又得到了一位状元秀“石塔”蒂姆-邓肯,并迎来著名教练格雷格-波波维奇(Gregg Popovich)。同当年罗宾逊的新秀赛季一样,邓肯的出色发挥使球队实力迅速提升,两人的默契配合也使“双塔战术”威震全联盟,成为NBA最具实力的内线组合。1999年NBA因劳资纠纷一度停摆,常规赛也由82场缩水为50场,“双塔”带领马刺队以37胜13负的成绩进入季后赛。在西部决赛4:0狂扫开拓者队后,又以4:1在总决赛中战胜尼克斯队,捧得球队历史上第一座总冠军奖杯,邓肯成为了总决赛MVP。
历史背景
历史的轮回并没有结束,马刺队同90年代初一样,虽然在之后的几个赛季总保持着常规赛高胜率,但又陷入了季后赛疲软的怪圈。尤其是近两年,马刺队均取得常规赛58胜24负的骄人战绩,主场上座率连创球队新高。但又是强大的湖人队两度在季后赛粉碎了马刺队的夺冠希望。在这期间,
邓肯日渐成熟,以每场25.5分、12.7个篮板、3.7次助攻、2.48次盖帽的全面表现当选2002年MVP。他5年来5次入选最佳阵容,4次入选最佳防守阵容,并刷新了NBA两双场次的纪录。
战术示意
进攻
一名大个子球员A站高位,另外一名大个子球员B在内线要球,A将球直接送到B手中,接着A向内线直接切入,B选择传球给A,由A完成上篮或者扣篮得分。或者B选择单打防守球员,而A在B出手的时刻,迅速向篮筐方向移动,凭借高度获得进攻篮板的优势。
防守
大个子防守球员A单兵顶防进攻球员,当进攻球员企图用假动作或者脚步倚靠等手段摆脱A球员完成进攻的瞬间,大个子防守球员B上前补防完成封盖。
核心要求
双塔战术的基本落位是左右低位各一人,或者高位低位各一人,两者相辅相成,除了基本战术的构成之外,双塔球员更多使用本身的身高臂展优势完成比赛中的禁区优势。而双塔战术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便是进攻上,至少其中一个高度需要拥有高位能力,否则的话,只不过是内线两大站桩,而缺少进攻战术上的纵深度,那么进攻就很难打得开;而除此之外,娴熟的传球能力与篮板意识同样是双塔战术必需的两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