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星系
两个星系由于引力相互作用形成的束缚系统
双星系,两个星系由于引力相互作用形成的束缚系统。
解释
星系在天空投影分布的早期研究表明,小间距对的数目显然超过随机分布的预期结果。
E.B.霍姆伯格编制了第一个双星系表,并注意到系统成员的若干性质之间存在关联,如趋向于具有相似的哈勃型和颜色。
这可能是由于形成时所处的共同环境或形成后的相互影响,两个星系之间存在演化上的联系。
后来通过视向速度的观测证实,这些双星系绝大多数的确是引力束缚的物理对,而非偶然的投影效应所致。
物理上成对星系的间距一般小于200千秒差距,平均为150千秒差距,典型的相对速度为200千米/秒,轨道周期约为50亿年。对一个足够大的双星系样本的动力学性质进行统计研究,可求得双星系的平均质量:M1+M2=0.29〈Δv2〉〈a〉/G式中〈Δv2〉为两星系视向速度之差的方均值,〈a〉为平均投影间距,G为引力常数。
由于星系暗晕的质量分布延伸到很大的半径,用这种方法测定的双星系质量会大于分别对每个星系用旋转曲线或弥散速度法测得的质量和。
双星系的成员会由于引力相互作用发生形变,呈现出“桥”、“尾”等潮汐特征,甚至具有共同包层。动力学摩擦会使两个星系的距离逐渐变小,最后导致并合。
这些潮汐作用和并合过程会触发恒星形成爆发或星系核活动,使得双星系的成员同孤立的星系对照,有更高的比例呈现出更蓝的颜色、更强的发射线、更高的红外光度或者更强的核活动。
参考资料
双星系.中国大百科全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7 23:51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