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盛班
1830年成立的山东大平调早期科班
山东大平调早期科班,成立于清道光中期(约1830年左右)。当时菏泽县衙三班(马班、步班、快班)总管(掌管全县武装力量的官员)李玲秀,喜爱大平调戏曲,由他当管主,委托安兴镇艺名“魏大黑子”的平调演员掌班,成立了大平调戏曲班社——双盛班。主要演员有旦角金钟儿、花戏楼等人,活动范围在鲁西南的菏泽、东明、定陶、曹县、鄄城、郓城和河南省的滑县、濮阳、范县一带。
简介
十年后,东明县平调科班出身的著名黑脸演员田发太,来“双盛班”搭班,并收徒传艺。经田发太介绍,河南滑县平调著名旦角演员福喜、禄喜,也先后进入双盛班,不但加强了演员阵容,也带来许多新剧目。稍后,田发太的门生、双盛班出科的黑脸田义祥(菏泽市安兴镇田楼村人),继承了田发太的传统唱法,且声腔宏亮,武功精湛,以演《铡美案》中包公和《赵公明下山》中赵公明著称。至此,“双盛班”演员行当齐全,剧目丰富,名声大震。其活动范围迅速扩大,南到徐州、亳州,北到大名、磁州,东到兖州、济宁,西到陈州、郑州。
继“魏大黑子”之后,掌班先后为田义祥、魏兰枝(小生,艺名“小记头”)。这时期,双盛班的主要演员先后有武生沈金贵(艺名“金豆子”,以演赵云、罗成著称)、红脸姬天荣(艺名“麻年儿”,擅演赵匡胤)、丑姜玉和(艺名“大二小”)、花旦常西夫、小生张合义等。
生平
双盛班延续共100余年,到1936年,掌班换张含义、丁宗乾,并改名为合义班,主要活动在冀鲁豫边区境内。主要演员有张全臣(艺名“花脸五”)、牛银河(红脸,艺名“银娃”)、张文祥(黑脸,艺名“大张二”)、周玉平(旦,艺名“真大嘴”)、郭文荣(旦,艺名“假大嘴”)等。
抗日战争时期,合义班开始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在当时解放区的安陵县(今牡丹区大黄集一带)、南华县(今牡丹区高庄一带)人民政府召开群众大会时,常先由“合义班”演戏。上世纪40年代初,合义班就演出了一批现代戏,如反映反霸除奸、团结抗日的《李正劝妻》、《扔石头》、《一盒火柴》等,反映军民大生产、齐心支援前线的《军民大生产》等。解放战争时期,演出过《改造二流子》、《大团圆》、《妯娌俩》等现代戏,起了一定的宣传和鼓动作用。
合义班的名字,一直沿用到1946年。当时,平调著名花旦演员陈桂欣(艺名“传斗”,“俩夹”),另在定陶县陈集招收一批青少年,成立科班,很快培养出一批后起之秀,如红脸郭盛高(艺名“小黑牛”)、彭盛江、旦角程玉凤(艺名“大坤角”)等。在菏泽附近十余个县,深受观众喜爱。群众按其成立先后,称“合义班”为“大平调”班,陈桂欣的科班为“小平调”班。至此,“合义班”的名字,在广大观众口头上消失。两个班社师徒关系甚多,亲如一家。
大平调班社以口头流传的形式保留了200余出传统剧目,其中经常上演的剧目有《天水关》、《百花亭》、《海棠关》、《收吴汉》、《收岑朋》、《彩仙桥》、《刮王莽》、《滚鼓山》、《卖虎皮》、《白玉杯》、《弑朝篡》等。在声腔艺术上,这个班社的黑、红脸演员,都会使用一种特殊的“讴”腔,即用吸气或呼气发出极高的假声,来表达激昂的情绪。观众亲切地称这种“讴”腔叫“挂立腔”。每次挂“立”腔之时,观众皆雀跃呼好。
新中国成立后,大平调班收归菏泽县(今牡丹区)人民政府领导,定名为“菏泽县新生剧社”,后改为“菏泽县大平调剧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21 09:3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