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不用眼睛或者其他测量工具来进行的测试,也就是没有目的的测试。现实中的盲测,是指通过技术处理有关产品的品牌标志,用户在不知具体品牌的情况下,通过实际使用几个同类产品,来比较各个产品的性能。盲测可以使得用户抛弃偏见,抛弃品牌因素,了解自己最中意的是那一个产品。
盲测是市场调研中进行
产品测试时常用的方法,或称为隐性调研。在测试过程中,被测试产品的品牌、名称、包装或其它可以识别的内容要求隐藏起来,不给被访者过多的提示。比如,让顾客从两种未标明品牌的商品中选择一种更喜爱的商品。
盲测经常用于抽查新商品以检验其与老商品的可比性及竞争性。由于品牌名盲测者地区分布称和包装很大程度影响着消费者对商品的
感性认识,盲测在一定程度上是调查了解商品的口感、气味及成分等诸要素的唯一办法。例如,许多认为
法国葡萄酒为上品的消费者,在盲测中,反而更喜欢未挂标签的澳大利亚葡萄酒而不是未挂标签的法国葡萄酒。
盲测也会作为电视广告用来打击对手的技法,而从法律上来说这是真实的。
百事可乐发动了一系列称为“
百事挑战”的广告,并以此称,大多数人喜爱百事胜过可口可乐。这些盲测调查帮助百事树立了市场形象,改变了长期以来市场上可口可乐与可乐同义的局面。然而问题在于事实上无论是可乐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其真实的销售都不会在隐性的条件下进行。在货架上,百事可乐不得不与
可口可乐竞争。在美国,可口可乐依然是
软饮料的老大,而百事可乐在软饮料方面只能紧追不舍。 实际应用中,有时不仅对被试者要隐藏产品的信息,而且也要对调研员隐藏
产品信息,这样的盲测就叫双盲测试。
产品:由委托人提供相同包装的测试产品两组,编号分别为产品1、产品2。其中有一组产品为测试产品,另一组为竞争品牌的产品。包装外除了产品编号,没有其它任何信息,并且两组产品从外观上看完全一样。
留置:把产品1分发给A组被试者,产品2分发给B组被试者。请被试者用自己习惯的方式和时间使用留置产品,并约定两
周后回访。
数据处理:研究人员根据回访记录,分析产品1和产品2各自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被试者的感觉,形成报告后提交委托人。注意,调研人并不知道产品1和产品2哪个是自己客户的产品。
盲测并非是一个新名词,早在1972年在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之间发生过,名叫“
百事挑战”。
1972年,在
北美洲软饮料调查中显示只喝
可口可乐的人占18%,只喝百事的人占4%,但到了80年代初期,比例变了,可口可乐占12%,百事占 11%。于是,百事公司做了一个测试,名叫百事挑战。挑战是以一种口味测试的形式进行的,在卖场,购物中心和其他公共场所,百事工作人员搭了一张桌子,摆好两个没有标签的杯子,一杯装的是百事,一杯装的可口可乐。购物者被邀请尝试两杯可乐。然后选择喜欢哪一杯。接着,工作人员会告诉你哪杯是百事哪杯是可口可乐,这样杯测试者就可以知道他们更喜欢哪个。结果,57%的人选百事,43%选可口可乐。盲测的结果百事的味道比可口可乐好,但为什么选择可口可乐的人还是多过选择百事的人呢?
20年后,神经学家(neuroscientist)Read Montague仍然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人们更喜欢百事的口味,那为何百事在市场并不占主导地位。因此,在2003年夏天,Montague进行了一个神经学的“
百事挑战”,他运用功能性
核磁共振造影(
fMRI,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机器观察大脑的活动,追踪血液在大脑各个部位的流向。在味道盲测时,一半人的大脑血液流向表明更喜欢百事。但当明测(告诉味道测试者哪杯是可口可乐哪杯是百事)时,四分之三的人大脑血液流向表明更喜欢可口可乐,可口可乐这四个字令大脑内侧前额叶皮质区域(大脑控制高等思维的部分)的神经元产生极活跃的情形。由此可见,味道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是神经对某个品牌的反应程度,当听到或看到可口可乐的品牌时,大脑正通过广告回忆起品牌形象和概念,而这时品牌的影响就超越了产品实际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