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盗毒蛾,学名:Porthesia scintillans (Walker,1856),属
鳞翅目毒蛾科的一种
昆虫。 该虫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海南、云南和四川等省区。寄主
植物广泛,除为害龙眼
荔枝外,还为害芒果、柑桔、梨、桃、玉米、棉花 豆类等,是一种植食性兼肉食性的昆虫。如在甘蔗上,其幼虫可捕食甘蔗绵蚜;在玉米和豆类上,幼虫既咬食花器,又可捕食蚜虫;而在芒果、龙眼荔枝上,幼虫咬食新梢嫩叶、花器和谢花后的小果。
栖息环境
生境:寄主植物 荔枝、刺槐、枫、茶、柑橘、梨、龙眼、黄檀、泡桐、枫香、栎、乌桕、蓖麻、玉米、棉花和十字花科植物。
分布范围
国内分布:浙江(天目山,温州),福建(武夷山),湖南(衡山,张家界),广东(连平),广西(南宁,凭祥),四川,云南,陕西(太白山),台湾。
国外分布: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2-14毫米,翅展20-38毫米。体暗黄褐色。前翅黄褐色至赤褐色,内、外线黄色;前缘、外缘和缘毛柠檬黄色,外缘和缘毛被黄褐色部分分隔成三段。后翅淡黄色。
卵:卵粒略扁圆球形,由卵粒聚成块状,上覆盖黄褐色或棕色绒毛。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1-28毫米。头部浅褐至褐色,胸腹部暗棕色;前中胸和第3至7和第9腹节背线黄色,其中央贯穿红色细线;后胸红色。前胸侧瘤红色,第1、第2和第8腹节背面有黑色绒球状短毛簇,其余毛瘤污黑色或浅褐色。
蛹:圆锥形,长约13毫米,褐色;有疏松的棕色丝茧。
生活习性
此虫在福建年发生3-4代。在广西的西南部年发生4-5代,以幼虫越冬,但冬季气温较暖时,幼虫仍可取食活动。成虫于傍晚或夜间羽化,有趋光性。卵产在叶背或花穗枝梗上。初孵幼虫有群集性,在叶背取食叶肉,残留上表皮;2-3龄分散为害,常将叶片咬成缺刻、穿孔,或咬坏花器,或咬食刚谢花的幼果。老熟幼虫入表土层结茧化蛹。
在广西的西南部,4-5月,幼虫为害龙眼、荔枝的花穗和刚谢花后的小幼果较重,以后各代多为害新梢嫩叶。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结合
中耕除草和冬季清园,适当翻松园土,杀死部分虫蛹;也可结合疏梢、疏花,捕杀幼虫。
(2)药剂防治:对虫口密度较大的果园,在果树开花前、后,酌情喷洒90%晶体敌百虫或80%敌敌畏乳油800-1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或10%氯氰菊脂乳油2500-3000倍液,或15%8817或30%双神乳油2500-3000倍液。
原始文献
Cat. Lep. Het. Brit. Mus., 7: 1734.
资料来源
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第三十卷 鳞翅目 毒蛾科:3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