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多种不同的标准适用于这种基于的
铜线的物理媒介。最广泛使用的包括10BASE-T、100BASE-TX和1000BASE-T(
吉比特以太网), 速率分别为10Mbit/s, 100Mbit/s, and 1000Mbit/s (1Gbit/s)。这三种标准都使用相同的连接头。更高速的设计几乎都兼容较低速的标准,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速率标准的设备可以自由混合使用。它们都使用8个触点的
水晶头,通常在双绞线以太网中叫做
RJ45。线缆通常使用四对或者更多的
双绞线。这三种标准中的每一个都同时支持
全双工和半双工标准。按照标准,它们都在长达100米以上的距离正常运作。
标准名字来源于所使用的物理介质。数字指的是每秒最大理论传送兆数。BASE是英文
baseband的缩写,表示没有使用
频分复用或者其它频率转换技术;每一个信号在一个单一频率上完全控制线缆。T代表
双绞线缆,在这里每一对传送信号的双绞线互相缠绕以在(
FEXT和NEXT之间)减少
电磁干扰和
串扰。在同一种传送速率下有多种不同的标准,它们之间以一个字母或数字跟随T之后的方式来区隔,例如TX。某些高速标准使用
同轴电缆,则分配代号为CX。
双绞线以太网标准中大多数线缆是缠绕成“
直连线”或称平行线(两端接头 pin 1 对 pin 1、pin 2 对 pin 2 等),而其他情况下需要缠绕成“
交叉线”或称跳线(即接受端对传送端同时传送端对接收端)。
10BASE-T和100BASE-TX仅需要两对线即可运作,也即设备端的网卡仅使用了RJ-45接口中的两对针脚:pins 1 和 2 (发送信号),pins 3 及 6 (接收信号)。由于10BASE-T和100BASE-TX仅需两对线而
5类线有四对线,因此尽管不符标准但却的确可以在一根5类线缆上利用正常情况下未被使用的线对(pins 4–5、7–8)以10和100 Mbit/s的速率来同时运行两个网络。但是,1000BASE-T与
以太网供电需要同时使用四对线。
T568A或T568B标准规定了双绞线的8根线接入RJ-45接口时的线序。两个标准的区别是:发送信号的一对线与接收信号的一对线交换了位置。习惯上为10或100 Mbit/s 以太网缠绕线缆是依据T568A或T568B标准。线缆一端为TIA-568A标准缠绕而另一端以TIA-568B标准缠绕通常被称为交叉缆线。一根交叉线连接起来的两台设备,设备1的网卡的发送端连接到了设备2的网卡的接收端,同样设备1的网卡的接受端连接到了设备2的网卡的发送端。对于10M网与100M网,不同性质的设备相连(如计算机与交换机之间)要使用交叉线。对于千兆网,使用了全部8根线的交叉线相连。
在568标准的解释中,Tip and Ting指的是TRS连接器,即等同于连接器的
正负极部分。一个100BASE-TX传送器提供三种不同电压: +1V、 0V 或是 −1V。
以太网(英语:Ethernet)是一种
计算机局域网技术。
IEEE组织的IEEE 802.3标准制定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它规定了包括
物理层的连线、电子信号和介质访问层
协议的内容。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
令牌环、
FDDI和
ARCNET。
以太网的标准
拓扑结构为
总线型拓扑,但目前的
快速以太网(
100BASE-T、
1000BASE-T标准)为了减少冲突,将能提高的网络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
交换机(Switch hub)来进行网络连接和组织。如此一来,以太网的拓扑结构就成了
星型;但在逻辑上,以太网仍然使用总线型拓扑和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即载波多重访问/碰撞侦测)的总线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