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虹桥
中国云南省保山市境内过江通道
双虹桥(Shuanghong Bridge),原名飞梁桥,飞桥,又名双猴桥,位于中国云南省保山市境内,跨越怒江,是永昌古驿道上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双孔铁索吊桥。
历史沿革
汉晋时期,有人在如今双虹桥的位置开设渡口,以竹筏渡送行人。
唐代南诏国西取越(今腾冲),设鼓(音“陈”)化府之际,将其正式纳为官渡。
元明以来,虽然驿道主要改从更南面的潞江坝一带通行,但因后者地势宽阔,气候更加炎热,长时间通过感染瘴毒的风险极大,仍有不少商旅马帮选择从这条河谷较窄、通过时间较短的老路通行。面对这一实情,历代地方官府在重点开发南线的同时,也一直没有放弃对这条老路的经营管护,先后在这里修筑道路,在渡口建造大船以利通过,并在西岸建设官厅予以长期管理。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永昌知府陈孝昇于组织捐款,选择现址建成双虹桥。
清咸丰九年(1859年),双虹桥毁于兵乱。
民国12年(1923年),双虹桥重建。
民国22年(1933年),保山知事府廷铨等人重建。
民国31年(1942年)5月,滇西沦陷,中国守军一度将桥面拆除,并在东岸修建堡加以防守,有效阻断了日军的东侵计划。
民国33年(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组织滇西大反攻时,桥被及时修复,成为中国军队北线第53军过江反攻的主要通道,为日后夺取高黎贡山,围歼腾冲日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0年,双虹桥重建。
1980年,双虹桥重建。
1996年冬,保山对双虹桥进行加固维修。
1997年元月,双虹桥维修竣工投入使用。6月27日至7月10日,双虹桥因连日大雨,江水猛涨,桥链被冲断两根,部分桥板被冲走。
1998年,双虹桥再度重修。
2016年6月以来,隆阳区文物部门组织实施了双虹桥修缮保护工程。
桥梁位置
双虹桥,位于中国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杨柳白族彝族乡鲁村与芒宽彝族傣族乡
桥梁设计
桥梁结构
双虹桥为铁索吊桥建制,利用江中岛礁筑成三两孔,桥两端建关楼,中心桥墩建“风雨亭”,现存东关楼,穿斗式土木结构,其余为修复建筑。其中,东桥跨江水主流,由15根铁链组成桥身,其中底链13根;西桥跨江水副流,由12根铁链组成桥身,其中底链10根。
设计参数
双虹桥桥总长162.5米;东桥净跨67米、面宽2.8米、高于水面14米;西桥净跨38米、面宽2.8米、高于水面12米。
文化特色
远看如双虹凌空,故而取名“双虹桥”。据说刚刚建成时就有两只来自怒江东岸的猴子手拉手踩过了此桥,比负责造桥工程的永昌知府陈升孝早一步完成了“踩桥”的典礼,于是双虹桥又名“双猴桥”。
当年选址造桥选定的是距离现双虹桥400米左右的老动塘江湾。当工匠们开始施工建造桥墩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怪事:工匠们白天砌好的桥墩,第二天却消失。如此重复了多日,工匠们无心劳作。工头见此,壮胆子守夜。到了晚上,工头躲在暗处盯着桥墩。不知什么时候,桥墩上出现一位老妪。她拿着手中的拐杖敲了敲桥墩,说:“这些蠢人,离这不远处有个天生可造桥的地方,你们不去那里修造偏要在这里闹得鸡飞狗跳。”说罢一脚将桥墩踢得四分五裂,化成碎石滚入江内。这一夜,工头辗转难眠。天刚亮,他便逆江而上,走了不久果真就看到一处天生适合造桥的好地方。那里礁石耸立,是现成的桥墩。他连忙带着工匠们来到此处,很快就建起了双虹桥。而许多人都认定,工头见到的那位老妪就是怒江的龙王。
1988年,双虹桥被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11月,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双虹桥为第四批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树立了保护标志和说明碑。保护范围:分别至两端桥头界桩和中墩基岩上下两端;古驿道保护范围以桥头为起点,东至山顶,西至公路。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30米。
价值意义
双虹桥规模宏大,布局合理,样式美观,是古道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铁索吊桥。(《南方丝路永昌道》 评)
双虹桥规模宏大、结构精湛,是自然界与人类的杰作,即使被岁月磨砺得锈迹斑斑,却以粗犷的外貌屹立怒江岿然不动。(《保山蚕桑志》 评)
作为怒江上最古老、保留最完整的铁索桥,地处隆阳区芒宽乡境内的双虹桥,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渡过怒江的主要通道之一。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双虹桥,是古代王朝对西南边疆开发建设和对外经贸文化交往重视的一个缩影,在时间的流逝中,它也为加快民族交融,改善民生发挥着关键作用。(《保山日报》 评)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5 20:2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