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学,20世纪开始至30年代流行于苏联心理学中的一种带机械唯物论倾向的理论。它由Β.Μ.别赫捷列夫所创立。别赫捷列夫从实验心理学开始,又提出客观心理学,直至1912年提出反射学。主要应用联合反射(Ivan.巴甫洛夫的术语,即条件反射)方法。巴甫洛夫主要以唾液分泌,别赫捷列夫则以条件运动缩回反应(狗的爪、人的手)及吸气反射(在皮肤上骤施冷刺激)著称。
反射学(reflexology),20世纪开始至30年代流行于苏联心理学中的一种带机械唯物论倾向的理论。它由Β.Μ.别赫捷列夫所创立。别赫捷列夫从实验心理学开始,又提出客观心理学,直至1912年提出反射学。主要应用联合反射(Ivan.巴甫洛夫的术语,即条件反射)方法。巴甫洛夫主要以唾液分泌,别赫捷列夫则以条件运动缩回反应(狗的爪、人的手)及吸气反射(在皮肤上骤施冷刺激)著称。
别赫捷列夫认为联合反射是一切行为的基础,而把语言作为复杂反射。反射学追随И.Μ.谢切诺夫关于大脑反射的思想,认为一切思维过程都能从客观上呈现出来,应以客观态度去进行客观的研究,力求从神经生理学的物质基础上去寻找心理活动的解释。因此,他研究了大脑有关的各种反射:从婴儿的发生反射学,到教育、社会方面的集体反射学及医学方面的病理反射学等。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包括解剖、神经生理、儿科、教育、心理技术、缺陷、神经病理、心理病理等诸多学科领域,还涉及社会学及艺术评论的领域,试图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去揭露社会现象的规律。反射学者自认为反射学与
辩证唯物论并不矛盾,而事实上它是一种把心理过程当作行为动作的机械论观点。它对社会科学和哲学问题只作了
庸俗唯物论的解释。20年代末,反射学在苏联受到批判,遂逐渐衰落并为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所取代。反射学企图与辩证唯物论相结合并在方法学上进行尝试。其著作传入美国较早,对早期
J.B.华生的
行为主义心理学曾有影响。中国行为心理学者郭任远的后期著作甚至把行为主义者(如
B.F.斯金纳)的理论,也称为反射学。
心理学领域的自然科学流派。对行为的反射本质的发现是17世纪最重大的发现之一。 在R.笛卡儿的物理学中,出现了反射概念。这个概念的使命是解决对宇宙的(包括有生命体的行为在内)普遍的机械描述。笛卡儿提出了身心二元论,把它们看作两个独立的
实体,一个是物质的(身),另一个是非物质的(心)。这两个实体交互作用:心理通过感官获取物质世界的信息;身体的需要在意识中被感知,而心理可以引导身体的活动。笛卡儿的根据是,有机体对外界物体的相互作用是以神经机器为中介的。该神经机器是以脑为中心及由胖子呈半径向外延伸的神经“小管”所构成。笛卡儿没有任何有关神经过程本质的可靠资料,他只好按血液循环过程的模式设想神经过程。当时血液循环方面的知识,在实验研究中,已获得了确凿的根据。笛卡儿认为,
心脏和血液运动是在动物身上观察到的最重要、电普遍的运动。根据它,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判断其他一切事物。神经冲动,按其动作的构成及方式,被理解为是与血管中血液循环过程相近似的东西,就像血液的最轻最活跃的小分子从其他成分中过滤出来,依据力学的一般定理上升至脑。笛卡儿用“动物精气”这个陈旧的术语表示这些小分子流,从而使这个术语具有完全适合用机械解释有机体功能的内容。笛卡儿写道:我这里我之为“精气”的东西,不是别的,正是形状非常微小,活动又特别快,此外没有其他任何属性的物体。笛卡儿对行为的反射性本质的发现具有中间学科性质,这种发现产生于笛卡儿
物理学、新生理学以及早在文艺复兴时代就已产生的心理学思想要求的相互融合的基础之上。这种心理学思想要求战胜亚里士多德灵魂学说,重新解释人的行为的因果性。虽然笛卡儿没有提出“反射”这个术语,但反射概念的基本轮廓却已勾画得相当清楚了。巴甫洛夫指出:笛卡儿认为,动物的活动与人的活动相同,是机械式的……。从而确定了反射这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的概念。
继笛卡儿之后,以哈特利为代表的联想心理学把反射原则推广到人的全部行为中去。哈特利设计出自己的“神经机器”。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这个振动的机器纯粹是个把神经过程理解为音响振动的一种类型;而心理的基质,则被认为是大脑的白质而不是灰质。但是以科学发展的逻辑观点来看,它却具有重要的范畴意义。它使哈特利的图式,成为由千周卡儿反射观念朝着I.M.谢切诺夫概念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哈特利的反射概念反映了生理性思维结构中的这一非常重要的进程。他的振动说只有在神经肌肉生理学一般发展的联系中,形成一些关于运动积极性的本质和它的因果决定作用的新概念时才能理解。哈特利所确定的神经肌肉振动概念,适应了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战胜了
笛卡儿主义的二元论,确定关于纯
肉体与纯意识之间的中间过程的概念,以及最终自下而上地从物质到精神,从无意性和不随意生的行为中引出有意的、随意动作的要求。哈特利的振动概念处于独特的“中间学科”的地位。振动是物理的,因为它类惟于演奏乐曲时非常复杂形式的振动所引起的空气振荡;它又是心理的,因为它和感觉(尚未获得意识特征的)转变为
肌肉运动(尚未变成随意的)完全相同。
20世纪初,反射学主要在前苏联得到了发展。其代表人物是V.M.别赫捷列夫。十月革命前,他针对主观心理学而提出“
客观心理学”的思想。1904年发表《客观心理学及其对象》一文,1907年出版《客观心理学》一书,主张客观心理学不应该用内省法研究心理活动和意识等主观方面的东西,而应以外部的行为表现作为研究的对象。这些外部的表现就是反射。
十月革命后,他保留了以前的基本思想,提出“反射学”的概念。他把人的有意识的行为视为反射作用的总和,竭力研究物理因素、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等对心理机能的影响,用严格的客观方法纪录外部的反应,并把这些反应与眼前和过去的刺激联系起来。
反射学的基本原理反映在十月革命后的一些著作中。在这些著作中,反射学被称作特殊的“生物社会科学”。它反对那种将心理过程与脑的活动分割开来的主观
唯心主义心理学。力图利用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资料和精神病学研究的成果,与神经过程联系起来,对心理活动进行绝对客观的研究。与
主观唯心主义心理学相比较,反射学所持的是科学的进步立场,但它认为心理过程是伴随着行为动作产生的,将反射动作中的决定作用归之于反射的第三个环节,即运动,忽视了反射的中间环节,即心理因素的作用。因而它轻视意识,企图建立“没有心理的心理学”。反射学在心理学中出现后,又渗透到
教育学、
精神病学、社会学等领域中。20年代末30年代初,其错误论点受到批评,大部分反射学者意识到它的局限性,遂重新审定了过去的立场,导致反射学概念的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