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词。
康德认为崇高仅仅在人类心灵,是由痛感转化的间接快感: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性,使我们认识自己作为自然存在物的软弱无力,但心灵却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与之较量。
中国素以二元对立式的思想教育著称,塑造了无数的典型形象,可谓“崇高成灾”。但平民思想的崛起,使得人们渐渐摆脱了各个领域内“精神领袖”的桎梏。特别是80后和90后登上历史舞台以后,他们淡化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等等一切所谓“主义”的作用,他们眼中的“崇高”,已不再那么“高不可及”,或者也不在乎它是否“高不可及”。于是,叛逆的“反崇高”成了一种时尚,严肃和遵循传统,反倒成了落伍的表现。
山寨文化中,便包含着很多的解构思想。可能是现代人对“人造”的严肃与激情产生了过度的“审美疲劳”,于是有了周星驰为代表的“无厘头”、后舍男孩的假唱、“一个馒头引起的血案”。当然,这些所谓的山寨,还仅仅停留在对传统的恶搞与调侃上,体现了山寨精神对于所谓崇高的不屑一顾。
真正的山寨精神,在于创造,是崇高的终结者,也是新生势力的缔造者。作为反传统的山寨文化,虽然表面上借用被他肢解过的“崇高”的碎片,但实质上说,他不是寄生虫,而是叛逆者,他的任务是破坏崇高所创建的机制,同时又汲取传统的养分,为自己所用,是对传统的一种重组。
轻易给山寨的反崇高思想下定论,那似乎又回到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势必遭到山寨们的鄙夷。但必须说的是,山寨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其解构往往出现误伤,因为生活中仍然充满值得人们去严肃对待的真正的崇高。对这些崇高的解构,不但是误伤,更为山寨本身制造了反面的案例。或许,只有山寨成熟到可以对传统和崇高“庖丁解牛”的水平,我们才敢说,山寨的解构是一种进步。
商品化的时代,不再有那么多至高无上。机会的增多,政治的阴影淡却,平民成了有主体意识的新群体。于是以创新、平民化、黑色幽默等为特征的,包括山寨在内的反崇高、反传统思想被广泛接受。可以说,山寨解构并重建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