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咽喉炎
病症名
反流性咽喉炎(Laryngopharyngeal Reflux,LPR),又称咽喉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咽喉部引起的炎症反应。反流性咽喉炎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但由于认识水平的欠缺,在过去很长时间内常被归于普通慢性喉炎,它是近些年才被广泛重视的一种耳鼻咽喉科疾病。
病因
发病原因
肥胖
肥胖可造成腹压的增加,进而促进反流的发生。肥胖通常被认为是造成反流性咽喉炎的一项高危因素。
胃肠道疾病
反流性咽喉炎与反流性胃食管炎、肠易激综合征、食管裂孔疝、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胃肠道疾病密切相关,曾在很长时间内,反流性咽喉炎被认为是胃食管反流病的食管外表现。
诱发因素
生活习惯
吸烟,嗜酒,偏好浓茶、咖啡、高脂饮食,以及容易促使胃酸分泌增加的食物,均可加大患本病的风险。
耳鼻咽喉科疾病
调查表明,反流性咽喉炎在鼻窦炎、中耳炎等人群中的患病率较普通人群要高。
心理精神因素
生活压力过大及消极负面情绪者易患本病,抑郁症患者中该病的发病率亦高于常人。
环境因素
空气中毒性物质的刺激,或其他过敏原的刺激亦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药物影响
患者长期服用胆碱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类固醇类激素均有引发本病的可能。
其他
此外,还有遗传因素、地域因素、种族因素等的影响。
发病机制
反流性咽喉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研究结果表明,本病是多种因素及机制同时作用的结果。
屏障结构功能障碍
生理状态下,胃内容物不会向食管方向发生反流。但随着年龄增长或受某些食管疾病的影响,如食管括约肌松弛,食管蠕动障碍等,导致胃内容物向上发生反流,反流物经食管直至咽喉部,造成损伤。
咽喉部抗酸能力较弱
咽喉黏膜缺乏抗酸保护机制,反流的胃蛋白酶和胃酸等物质可以直接刺激咽喉的黏膜,造成损伤。
迷走神经反射
反流物刺激食管远端的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反射引起清嗓及慢性咳嗽,损伤声带黏膜。
流行病学
反流性咽喉炎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中,但以中老年人和肥胖者更为常见。
男女患病率相差不大,但女性在更年期后更容易出现症状。
不同地区的患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亚洲地区相对较低,而北美、欧洲等地区的患病率较高。
高脂、高蛋白、辛辣等食物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反流的风险;同时,饮酒、吸烟等不良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人们容易出汗,导致身体水分流失过多,从而使食管括约肌松弛,增加了反流的可能性。
症状
常见症状
伴随症状
多数患者可伴有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如反酸、胃灼热、胸痛等。
反酸
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在无恶心和不用力的情况下涌入咽部或口腔的感觉。
胃灼热
胸骨后出现灼热感,有时咽喉部也有同样感觉。
胸痛
在吞咽食物时明显。
就医
当患者出现声嘶,咽喉部阻塞感,咽喉异物感,咽喉灼痛时,应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耳鼻咽喉科或五官科。
相关检查
评估量表
医生根据一系列评估量表判断患者病情,评估量表包括LPR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估表(LPR-HRQL),RSI量表,及SF-36生活质量调查问卷等。
其中以LPR-HRQL为例,此量表要求患者回顾过去四周的生活状态,医生对包括嗓音、咳嗽、清嗓、吞咽几个方面的43个条目进行等级评分,再通过总分的高、低评估病情的轻、重。
食管双极PH监测
24小时食管双极PH监测。该检查曾被认为是诊断反流性咽喉炎的“金标准”,但随着医学上关于该病研究的深入,其在特异性和敏感性上的不足已经遭到了质疑,因此,此检验目前只能作为反流性咽喉炎的参考指标之一。
通常认为,监测时间内反流事件发生的次数大于3次,近端食管PH值<4的概率≥1.0%,或远端食管PH值<4的概率≥4.2%,医生即可诊断该病。但也有学者称,在近端探头和远端探头均<4的情况下,24小时内只要出现过一次反流事件,即可诊断为该病。
试验性抑酸试验
医生对怀疑反流性咽喉炎患者予抑酸类药物(PPI类药物)试验治疗,再观察用药后症状是否改善,进而反推是否存在本病。该方法是一种省时、省力,又经济可靠的诊断手段,其被大多数临床医师所认可。
嗓音评估
声音改变是本病的一项主要症状,在声音评估检查中,患者声音基频、幅度和信噪比多发生变化,但因为反流性咽喉炎的声音改变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嗓音评估不能作为诊断的直接证据。
电子喉镜检查
喉镜检查可见患者咽喉部有充血、水肿等炎性反应,或可见患者是否有后联合增生、肉芽组织增生、假性声带沟、喉部黏性痰液增加。
杓状软骨间切迹的黏膜损伤,伴声带水肿,对诊断该病意义重大。
部分患者由于声带及喉室黏膜水肿明显可出现喉室阻塞,导致喉室空间缩小或者消失。
电子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
检查可排查胃肠道的解剖结构是否存在异常。
医生据此判断是否存在促使胃酸分泌增加的胃肠道原发性疾病。
唾液胃蛋白酶监测
该检查是一种经济、便捷,且较为敏感的检查方式。从理论上来说,正常人喉部不存在胃蛋白酶,或存在较少,但因为正常人亦有可能存在生理性反流,因此,目前针对本项检查的病理性划分标准及正常值范围,仍存在争议。
鉴别诊断
慢性扁桃体炎
该病可出现与反流性咽喉炎类似的症状和体征,但一般不会出现声音嘶哑,该病常可见扁桃体隐窝处有分泌物积聚。该病易导致扁桃体炎反复急性发作,儿童及反复发作的成人可行手术切除治疗。
反流性胃食管炎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反流性咽喉炎常被认为反流性胃食管炎的食管外表现,现在越来越多学者赞同这是两种相对独立的疾病。
反流性胃食管炎以胃部反酸、烧心为主要症状,平卧时发病率较高,患者伴有食管蠕动异常和胃酸暴露时间的延长,每日重复率可达50次及以上。反流性咽喉炎一般不存在反酸、烧心等胃部表现,患者仅存在咽喉部症状,症状多发生于直立位,每日超过4次即为异常。
急性喉炎
患者主要表现为发音无力和咽喉痛,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且多与呼吸道感染、发声创伤或毒性物质刺激有关。头颈检查常无显著体征。喉镜下可见喉部黏膜水肿、红斑,或有溃疡性改变。
肌肉紧张性发音障碍
该病多发生于成人,目前普遍认为该病的发生与上呼吸道感染、咽喉反流、哮喘、精神因素有关,患者主要表现为肌肉紧张和触痛、发声异常、吞咽困难。喉镜下医生可见喉肌紧张,声门闭合受限。
治疗
改变饮食习惯是该病的首要治疗方式,且一般先于药物治疗或与药物治疗同期开始。
通常情况下,一级治疗包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抑酸类药物;二级治疗包括一级治疗+H2受体阻滞剂;三级治疗主要是指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改变饮食习惯
调整生活方式
患者应戒烟戒酒、减肥降脂,睡眠时可将床头抬高5~8cm。还应缓解生活及工作压力,并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矫正发声行为
有研究表明,科学的发声训练能缓解反流性咽喉炎症状,能提高治疗速度。
药物治疗
由于个体差异大,用药不存在绝对的最好、最快、最有效,除常用非处方药外,应在医生指导下充分结合个人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药物。
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下属的咽喉委员会认为,应采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联合治疗,且至少应连续使用6个月,6~8个月后根据复查结果可酌情减量或维持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剂(PPIs)。该药是反流性咽喉炎的一线治疗用药,美国胃肠病协会研究所建议PPIs1次/天或2次/天。
具体药物主要包括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等,其多为弱碱性药物,此类药物可以抑制胃酸分泌、减弱胃蛋白酶活性、阻滞炎症反应的进展,并能加快损伤部位上皮组织修复。
但此类药物长期使用,会增加胃肠道细菌感染的风险,并影响患者维生素及矿物质的吸收,甚至导致患者肝肾功能的损伤。
促胃肠道动力药
此类药物通常和PPIs类药物同时使用,其通过促进胃肠道的蠕动,以提高胃的消化速度。随着胃内容物排空,食管下括约肌静止压力增强,患者症状得以缓解。
此类药物临床上常见的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甲氧氯普胺等。
其长期使用可能引起患者胃肠神经功能异常,或中枢系统的异常,还可能导致严重心律失常。
H2受体阻滞剂
H2受体阻滞剂(H2RA)。此类药物效果不如PPIs类明显。
其多用于PPI耐药者治疗,或辅助及维持治疗。具体药物包括法莫替丁、雷尼替丁。
黏膜保护剂
黏膜保护剂如藻脘酸盐,因其是从藻类植物中提取而得,故耐受性和副作用较小。
保护剂可在胃肠道形成一种生理屏障,以减少胃酸的刺激,其在欧洲使用率较高。
手术治疗
对反流性咽喉炎是否采取手术治疗,一直存在争议。目前认为,腹腔镜胃底折叠术对该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其不作为临床推荐的主要治疗方法。
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是通过重建胃食管连接处结构,以恢复食管下括约肌张力,恢复胃食管屏障功能。术后患者一般不需再服用抑酸药物。该类手术多适用于胃酸反流较多,且PPI类药物治疗无效者或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人群。
此外还有,内镜下食管微量射频术、贲门缩窄术,目的和功能同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
预后
治愈性
反流性咽喉炎经积极治疗,可以缓解症状,一般预后良好。
该病为慢性疾病,治疗疗程较长,医学上普遍认为至少需要半年药物干预治疗,且有临床研究表明该病复发率较高,患者需改变日常生活习惯,及小剂量药物维持治疗。
危害性
反流性咽喉炎常出现声音嘶哑、咽喉部异物感、发音困难、频繁清嗓、咳嗽、口干、口臭等症状,影响患者工作和生活。
严重反流性咽喉炎可引起喉狭窄、分泌性中耳炎、慢性鼻窦炎、食管腺癌、喉癌等。
并发症
患者常并发喉部痉挛、阻塞性肉芽肿、声门下狭窄。
预防及日常护理
该病的日常生活管理重在改变饮食习惯,规律服药。
日常生活管理
特殊注意事项
一般用药后6~8个月,患者需进行复查,医生根据复查结果调整用药剂量。
若停药后,患者无持续的声音嘶哑及不适,则其可通过改变生活习惯维持。若患者再次出现同样症状,应警惕复发,需要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预防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酒精等;减少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弯腰或躺下时头部低于胃部;不要在睡前进食或饮水;戒烟限酒。
肥胖是引起反流性咽喉炎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
长时间大声喊叫、唱歌等活动容易导致声带疲劳和损伤,从而加重反流症状。
定期刷牙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减少细菌滋生的机会。
发展史
反流性咽喉炎(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LPR)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在早期的研究中,人们认为胃酸是导致喉咙疼痛和声音嘶哑的主要原因。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LPR不仅仅是胃酸的问题,还与食管括约肌失弛缓、食管黏膜损伤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PR与慢性咳嗽、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等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对于LPR的治疗也越来越重视,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
研究进展
2020年,一项研究发表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研究表明实际对伴嗓音障碍的反流性咽喉炎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时,使用嗓音训练联合抑酸治疗的方式,可以让患者的体征以及症状得到十分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患者治疗周期还能够大大缩短。
2022年,一项研究发表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西吡氯铵含片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反流性咽喉炎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清胃动素、胃泌素等胃肠激素水平,缓解症状,减轻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良好。
2024年,一项研究发表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研究表明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胃动力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反流性咽喉炎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结论针对以咽异感症为主诉的反流性咽喉炎患者,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可提高疗效。
参考来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57
目录
概述
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