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器
生物学术语
发声器,动物发声的特殊结构。一般有听觉的动物都具有发声器。动物发声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果从声音所起的作用来划分,有些声音能作为信号,不同的声音意义不同,在同种的个体间交往,用以吸引异性、报警、警吓、避开袭击、求食等,这一类声音具有生物学意义(见生物声学);此外,还有另一种声音,是在动物体进行其他活动时,伴随而发生的声音,它没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发声器
动物听到不同声音并对之作出反应,有赖于声感受器。有听觉的动物就是靠声感受器从同伴、同族、同种群或不同种群的动物接收声音信号的。对不同声音产生不同的反应,这对种族的生存和繁衍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发声器和声感受器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依赖而发育起来的,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发声器的结构  动物的发声器的结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从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看,发声器发育最精巧最完善的动物应属鸟类和哺乳动物;爬行类和两栖类则远不能与其相比。这几类脊椎动物发声器的结构都在呼吸道的喉部或气管与支气管交界处,它们都是利用呼吸道内的空气发生器而发各种不同强度和音色的声音。哺乳动物的喉是气管前端膨大部,它不仅是空气的出入口,而且是发声器。喉部除了喉盖(会厌软骨)外,由甲状软骨和环状软骨围成了喉腔(腔内有室皱襞)。在环状软骨上方有一对小形杓状软骨,杓状软骨与甲状软骨之间有粘膜皱襞构成声带。鸟类的发声器是在支气管分叉处形成独特的鸣管,它是由气管特化形成的发声器(图1) 。鸣管由舌状突起和两侧的膜状突起组成,内侧壁变薄,叫做鸣膜。鸣膜能因气流而发声,鸣管的外侧有鸣肌环绕,它的收缩可导致鸣管壁的形状有所改变。在鸣禽类中的金丝鸟型的鸟,有 9条肌肉组成鸣肌,而非鸣禽类如鸡型的鸟其发声肌只有一对。鸟类有双重呼吸的特点。爬行类和两栖类的发声器都在喉部、其结构虽较简单,但也能发出较强的声音。鱼类则没有真正特化的发声器。
有些无脊椎动物也有发声器,但其结构、部位与脊椎动物不同,它们是通过与呼吸系统无关的其他装置发出声音的。如昆虫发出的声音就是由身体上的特殊发声器发出的,这种发声器也是在长期进化中为适应寻找配偶、自卫和报警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昆虫的发声器多种多样。直翅目昆虫以摩擦前翅发声,它们的发声器一般是由长在前翅内侧面上的一排坚硬的微细突起。昆虫的头部没有听觉器官,但它们对外界声音仍有感受能力。其声感受器所在的部位各种昆虫有所不同。
动物发声器发出的声音信号,其波长、振幅、间隔时间各不相同。但是,也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大部分鸟类和一些哺乳动物发出的警报性声音都是大音量的长音。所以动物种群间具有各自“语言”的论点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当然,动物的“语言”和人类的语言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人类的语言是事物具体信号的抽象信号,除了保存通信作用外,还与思维活动相关,具有抽象概括的作用,是动物通信功能的高度发展,是后天获得的。而动物“语言”是简单原始的,他们“语言”中的单语被认为是由先天遗传而代代继承的“信号”。但这一问题也还有争论,有的学者认为,人以外的其他高等动物也有自己的意识。
各种动物的发声器的结构和机能活动都是在种属进化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但是发声器机能的出现 ,如果和消化、循环、呼吸、生殖等器官相比,它还是较晚的。低等动物和高等动物的发声器在结构和机能上相比差异虽较大,但其生物学意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生物声学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息息相关。播放模拟蝙蝠叫声,驱逐夜蛾,可提高玉米产量;控制海洋生物声场可以判断鱼群的位置、种类及数量,利用电子捕鱼器引诱鱼群定向聚集,可以提高捕鱼量;飞机场安装驱鸟器会大大改善飞机的飞行安全;粮仓内安装驱鼠器可使粮食免受鼠害等等。
作为生物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组成部分,微观生物声学正在发展中。对各种氨基酸、寡肽、多肽、蛋白质及脱氧核糖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水溶液的吸收机制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在生物大分子构像变化、质子转移动力学及生物大分子与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也都取得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声波作用于生物体对其产生某种影响称为声波的生物效应。大量试验表明,用一定波长和剂量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物、中草药及树木的种子常常可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01 10:38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