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读音为fā xīn,是一个佛教词汇。指的是
直心,
深心,大悲心。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
道者不可须臾离也,修道与求学一样,不进则退。佛说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事,魔所摄持,故无菩提心而修善事即是魔。魔非青面獠牙、三头六臂之谓,凡是被烦恼障碍所摄即谓之魔。例如对于某人特别喜欢,勤加慈爱,但无菩提心,待来生可能同他变成眷属;如有菩提心,对于某人只有慈悲而无情爱,即不著相。菩提心如同一镜子,照得清清楚楚,俨然实现,但事后一点痕迹都没有,即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如心中不清净,即是为自己找麻烦。
经云:“发起大悲心,救护诸众生,永出人天众,如是业
应作。”大悲心是大菩提的根本因行。众生有苦难,去救度他,不过救其一时之急,是善心与善行而非菩提心;度其出六道轮回,了生死,才算是发大悲心。
若
发菩提心,一生能成就。发不发的行相(缘境的时候,心上现起一种了境的相貌,名曰行相),很容易分别。发菩提心者,
我相就没有了;若还有
四相,就是还没有发菩提心。经中说;“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
寿者相,即非菩萨”,可以证明。修行是
自己的事,不要管他人。发菩提心,佛菩萨会自动来
加被的。
学佛,菩提心太重要了!
下品下生,生
凡圣同居土,也要发菩提心。西方是大乘人的境界,不是二乘人的境界,所以学佛必须是大乘法器。牺牲自己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受苦受难也情愿。幼稚园的菩萨也要以度此地球上的众生为己任,但此心还是发得太小了。十方无量无边世界的众生都要度,虽一时办不到,但不能无此愿,有此愿,终有达到之一日。如果处处为自己打算,连二乘人都不如。
学佛必须发
大心,万万不可有倚赖心,要有独立的精神,靠人靠不住,英雄豪杰都是由无依无靠的环境中起来的。佛所说的
皈依三宝,依靠三宝,是教众生依照佛的教训,自行起修,不是依赖佛菩萨赐予什么。
行菩萨道的人应常常发愿无有间断,地藏菩萨生生世世常发大愿,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如常发大愿即不会懈怠,愿为行之先导,所以大愿必须常常发。
菩萨是表法门的,文殊大智、
普贤大行、观音大悲、地藏大愿,合
四大菩萨之大愿即是佛之大愿,所以学佛无论那一种愿都要,否则不能圆满。
开智慧必须要发大慈大悲心,悲心一发,智慧即开了,也是消业障最有效的办法。在理上讲,众生都是佛,因众生皆有佛性,性体相同;既属相同,见众生受苦即等于自己受苦。须知整个法界就是自己一个人,没有相当定功的人大概不容易体悟到此中的义趣。但是无论何人均会作梦,梦中山河大地、人物虚空全是自己心中变现出来的,一旦醒悟,在梦中随便拈一法无非是自己心的一部分;我们人生何尝不是一场大梦,
真如本性迷了,
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己真性中所现之物。常作如是观,即能
生起同体大悲心。
求生
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自了,原为度众生,方与
弥陀本愿相合。修净土法门正为满此大愿,若仅仅念佛求生,恐品位不高,不能满愿。
世人拜佛,其目的不过求名利、求福慧。但行之数年毫无效果,反而境遇愈蹇,便以为佛菩萨不灵,乃灰心放弃学佛之愿。——此实最可怜悯之人。要知佛事门中有求必应,了生死是世间最大的事,尚可求而得之,何况其他!果能发
大心,与佛菩萨之心愿相合,自然蒙佛
加被,有愿必成。
佛是无所住而住。住在一个地方,
心量境界就限于一个地方,有界限、有范围,等于一个圈套就跳不出去了。如不将心量拓展,死守一处,无法开悟。佛菩萨常游十方是愿力,我们常游六道是
业力,假如我们的愿力超过业力,我们就是乘愿再来的人。愿力大过业力是菩萨,业力大过愿力是凡夫,愈往下去,业愈大愿愈小。
佛的
大涅盘谓之无住涅盘,
不住生死亦不住涅盘。行于生死中是大悲心,佛菩萨住在六道之中,与凡夫一样。大乘学人接受佛的开示要作菩萨,其愿力心力超过业力,即可转变境界,由起就是乘愿而来的菩萨。来去清清楚楚的人是大菩萨,大菩萨照顾小菩萨,小菩萨有隔阴之迷,经大菩萨一点破,恍然大悟,其愿力再超过
业力,又是一个再来的人。转凡成圣就在此时,不要等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