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拼音:qǔ)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
金文。取的古字形像以手取耳。古代战争,杀死敌人,会割下战俘的左耳记功。“取”的本义就是割取敌人的耳朵,有所获取。“夺取”“获取”等义都包含在捕取俘虏这一过程中,也都是“取”的常用义。后泛指“得到”“拿”等,取得的方式可以是从中取出,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也可以是选取择定,如“去粗取精”“舍生取义”。有时也用来表示“挑选”“采用”等义。
文字溯源
会意字,甲骨文(图1)的“取”字像是一只右手拿着一只左耳的形状。《周礼·夏官·大司马》里便这么一段记载:“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郑玄注:“得禽兽者取左耳。”大意是说捕获禽兽以后要割下其左耳记功。古代战争俘获或杀死敌人后,也会把战俘或被杀死的敌人的左耳割下拿回来作证,视割耳数量的多寡而计功。这一行为也叫做“聝(
馘)”,也是“取”的造字本意。这个字发展到西周金文时,耳朵已经变样,小篆再次变化。从构型上讲古今一脉相承,变化不大。楚文字中虽然有上加横划饰笔和变“又”为“攴”的异体(图10),但都符合其自身演变的规律,较之省讹形体,变化也不算很大。
“取”字的本义是“割取耳朵”,由手拿下耳朵引申,引申为拿、取得、获得、捉拿之义,例如《尚书·召诰》上说:“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币,乃复入,锡周公。”是说太保和各国君主,出去拿了玉器绸子等,回来赐给周公。这里的“取”就是拿的意思。到银行取钱的“取”,也是拿的意思。“取暖”“吸取”的“取”则是获得、取得的意思。而高考录取中的“取”,是在获得的基础上进一步引申,有挑选的含义在里面;在获得的人中择优挑选。当然还有“取命”的说法,实际是做本义讲,即割取、割杀,也可理解为引申义拿、拿下。
远古时期有抢婚的习俗,男子往往以武力掳掠女子为妻,“取”由此引申为娶妻的意义,如《诗经》“取妻如之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吴起取齐女为妻”,其中的“取”即“娶”,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娶”。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又部】七庾切(qǔ)
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①:“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聝。”②聝者,耳也。
〖注释〗①《周礼》指《周礼·夏官·大司马》。②《司马法》句:王筠《说文解字句读》:“此捕取人也。”载:语助词,无实义。
说文解字注
“捕取也”注:《幸部》曰:执,捕罪人也。
“从又、耳”注:七庾切。四部。
“《周礼》:‘获者取左耳。’”注:大司马职。
“《司马法》曰:‘载献聝。聝者、耳也。’”注:偁《周礼》,又偁《司马法》释之,以说从耳之意。
康熙字典
【子集下】【又部】 取;部外笔画:6
《唐韵》七庾切。《集韵》《韵会》《正韵》此主切,並娶上声。《说文》:捕取也。从又耳。《玉篇》:资也,收也。《广韵》:受也。《增韵》:索也。《礼·儒行》:力行以待取。《史记·鲁仲连传》:为人排难解纷,而无取也。《管子·白心篇》:道者,小取焉则小得福,大取焉则大得福。
又《韵会》:凡克敌不用师徒曰取。
又《前汉·王莽传》:考论五经,定取礼。注:师古曰:取,读曰娶。
又《集韵》《韵会》《正韵》竝逡须切,音趋。《集韵》:取虑,县名,在临淮。
又《集韵》雌由切,音秋。《前汉·地理志》:陈留浚仪。注:师古曰:取虑,县名。音秋卢。取又音趋。
又《集韵》《韵会》《正韵》竝此苟切,音趣。杜甫《遭田父泥饮》诗: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呌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又《正韵》:索也。《诗·小雅》:如酌孔取。笺:谓度所胜多少。
又《六书本义》:申通用伸,伸通取。训索,取转声,与娶趣字同。
又《古文奇字》:朱谋㙔曰:古文取,疑当从与声。人与而我取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规范提示】“耳”的末笔横改提。
【写法】❶“耳”窄“又”宽,顶部“耳”高,底部“又”高。❷“耳”,首笔横收笔于竖中线,两竖左短右长,框内第二短横在横中线,末笔提在竖中线收笔。❸“又”,两笔都从竖中线起笔,相交于右下格,撇尖、捺脚收笔持平。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