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受(拼音:shòu),是汉字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最初有两层含义,一是交付东西,后另造一字“授”来表示。二是接受东西。由此可引申为遭受。此外还可引申为收取、容纳、买入、继承、应和、禀受等义。
字源演变
会意兼形声字。初文从𠬪,从,舟亦兼声。甲骨文上下为两只手,上为右手,下为左手,本像双手授受舟形(字形1、2)。金文字形与甲骨文相同,结构相比于甲骨文较宽广一点(字形3、4)。战国文字或省作一手,或于手旁追加口旁。秦篆字形9又一变,中间的舟变成“冂”字,下面的手被放在“冂”字里面,上面的手变成“爪”字。汉隶字形10将上面的“爪”变成“爫””字,中间的“冂”字变成“冖”字,下面的手变成了“又”字,这样就成了如今的“受”字。从甲骨文字形来看,本义是一人向另一人交付物品,因此有两层含义,一是交付东西。《说文》:“受,相付也。”后另造一字“授”来表示。二是接受东西。《广雅·释诂三》:“受,得也。”“受”就专表示“接受”之义。由接受义可引申为遭受义。此外,文献中“受”由接受还可引申为收取、容纳、买入、继承、应和、禀受诸义。
详细释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四》《𠬪部》 殖酉切
相付也。从𠬪,舟省声。
说文解字注
相付也。
𠬪者自此言。受者自彼言。其为相付一也。
从𠬪。舟省声。
舟省声、葢许必有所受之。殖酉切。三部。尙书纣字古文尙书作受。
康熙字典
《子集下》《又字部》
〔古文〕𠭧《唐韵》殖酉切。《集韵》《韵会》《正韵》是酉切。𠀤音寿。《说文》:相付也。《玉篇》:得也。《易·旣济》:实受其福。《诗·大雅》:受天之祜。又承也。李适之《法观禅师𥓓铭》:孰承最上,密受居多。
又盛也。杜甫诗:野航恰受两三人。
又容纳也。《论语》: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可大受也。
又《正字通》神呪切,收去声。《诗·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叶下昊。昊许𠋫切。○按受字《韵书》无去声。
又叶音暑。张衡《诮靑衣赋》:晏婴洁志,不顾景女。乃隽不疑,奉霍不受。《韵会》:毛氏曰:从𠬪从冖。俗或作𤓾,非。𤓾音胡到切,下从丈。
广韵
殖酉切,上有常 ‖受声幽1部
受容纳也。承也。盛也。得也。继也。殖酉切。五。
都导切,去豪端 ‖受声幽1部
受姓,下原误作丈,依集韵校改
书法字形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书法来源:)
音韵汇集
中上古音
韵书集成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09:54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