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换反应是指
一氧化碳和水蒸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
二氧化碳和氢的反应。所用的催化剂有铁铬系、铜锌系和钴钼系等。例如,在合成氨生产中,采用二段变换(高温变换和低温变换)将一氧化碳和过量水蒸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和原料气氢气的反应。
简介
无论采用固体、液体或气体原料,所制成的合成氨原料气中均含有
一氧化碳,其体积分数为12%~40%。一氧化碳不是合成氨的直接原料,而且能使氨合成催化剂中毒,因此,在送往合成工序之前,必须将一氧化碳脱除。一氧化碳的脱除分为两步,首先,利用一氧化碳与水蒸气作用生成
二氧化碳和氢的变换反应,将大部分一氧化碳除去,这一过程称为
一氧化碳变换,反应后的气体称为变换气,经变换反应既能把一氧化碳变为易除去的二氧化碳,同时又可制得等体积的氢,然后,再采用其他方法脱除变换气中残余的少量一氧化碳。
工业生产中,
一氧化碳变换反应均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根据反应温度不同,变换过程分为中温变换和低温变换。
中温变换催化剂以
三氧化二铁为主,反应温度为350~550℃,反应后气体中仍含有3%左右的
一氧化碳。低温变换以铜(或
硫化钴一硫化钼)为催化剂主体,操作温度为180~280℃,反应后气体中残余一氧化碳可降到0.3%左右。
近年来,随着高活性耐硫变换催化剂的开发和使用,变换工艺发生了很大变化,由过去单纯的中温变换、中低温变换,发展到目前的中变串低变、全低低、中低低变换等多种新工艺。
变换反应的特点
变换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变换反应的特点是可逆、放热、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并且反应速率比较慢,只有在催化剂的作用下才具有较快的反应速率。
变换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热随温度升高而有所减少,不同温度下变换反应的反应热见图1。在生产中,应充分回收利用变换反应热,以便降低能耗。
变换反应平衡常数
在一定条件下,当变换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其平衡常数为:
式中:P(CO2)、P(H2)、P(CO)、P(H2O)—各组分的平衡分压,Pa;
y(CO2)、y(H2)、y(CO)、y(H2O)—各组分的平衡组成,%。
不同温度下,
一氧化碳变换反应的平衡常数见图2。变换反应的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而降低温度有利于变换反应向右进行,使变换气中残余CO的含量降低。
变换反应催化剂选择
变换反应选用什么催化剂,要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和具体情况而定。变换催化剂主要有铁镁系催化剂和铁铬系催化剂等
中温变换催化剂等。
1、铁镁系催化剂
铁镁系变换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Fe2O3、MgO、Cr2O3,由于催化剂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镁(17%~20%),为区别其他铁、铬催化剂,习惯上叫铁镁催化剂。该催化剂的主要活性组分在还原前是Fe2O3(晶相为α-Fe2O3或γ-Fe2O3),在投入变换炉后必须还原为Fe3O4,才具有催化活性。
其变换反应温度高达400~500℃,因此可称为高温变换催化剂或
中温变换催化剂。该催化剂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有机硫化物有较好的转化能力,能将煤气中的硫氧化碳、
二氧化硫等转化为硫化氢:
COS+H2→H2S+CO
COS+H2O→H2S+CO2
在CO变换过程中,COS的转化率可达90%以上,同时对硫醇、羰基硫也有类似的反应。在以煤为原料的小型合成氨厂,主要依赖变换过程来完成
有机硫的转化。在联醇工艺中,变换过程也是有机硫转化的主要环节,通常还需串联有机硫水解步骤。由于氧化镁的存在,与H2S有以下反应:
MgO+H2S→MgS+H2O
当蒸汽含量增加或煤气中H2S含量减少时,该反应向
逆反应方向移动,因此这类催化剂非常适合于含硫高的原料气,通常H2S含量在0.29/m3以下时,对催化剂活性没有影响。当H2S含量达到16~20g/m3时,催化剂活性略有下降,而一旦H2S含量降低,即可恢复原来活性。但是,美中不足的是CO变换转化率较低,蒸汽消耗较高。
2、铁铬系催化剂
铁铬系催化剂以Fe2O3、Cr2O3为主体,同时也含有少量MgO(3%~5%)。与铁镁系催化剂相比.其CO变换转化率较高,蒸汽消耗也较低,其操作温度为315~485℃,但对原料气中硫化物含量要求较严格。其中Cr2O3的加入对变换催化剂起一个结构稳定剂作用。加入Cr2O3后,与Fe2O3形成固溶体,可有效防止或延缓高温烧结而使晶粒再结晶长大和表面积减小,提高催化剂的耐热性能和机械强度,延长使用寿命。纯Fe2O3活性温度很窄,耐热性差,当汽气比较低时,可能发生过度还原反应而生成FeO,甚至Fe,从而引起甲烷化和歧化反应,因此.在投入变换炉后必须还原为Fe3O4才具有
催化活性。
K2O和CaO对Fe-Cr系变换催化剂有提高其活性和热稳定性作用,是良好的
助催化剂,其添加量以0.5%为最好。MgO能增强
催化剂的耐热和抗硫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