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口周围多块肌肉的总称。口周围肌包括辐射状肌和环形肌。辐射状肌一部分位于
上唇的上方主要有上唇方肌、颧肌和尖牙肌,其作用是上提上唇,加深鼻唇沟和引口角向外上方;另一部分位于下唇的下方,主要有下唇方肌和三角肌,其作用是拉口角和下唇向下。此外,还有颊肌和口轮匝肌。上述诸肌受面神经支配,如面神经受损害,则其功能障碍。
1、口轮匝肌与颊肌:口轮匝肌为位于面下部中央的环形肌,分上唇和下唇两部,肌浅面的皮肤、皮下组织及深面的黏膜较厚,浅、深部的肌束均较细小。颊肌为咬肌前内侧的近四边形肌,附着于上下颌骨的磨牙牙槽突外面,肌的深面附有较厚的颊黏膜。
2、提上唇肌与降下唇肌:提上唇肌起自上颌骨、颧骨表面筋膜,肌纤维斜向前下止于口轮匝肌上唇部外侧。降下唇肌位于降口角肌深面的方形肌,起自颏孔附近的下颌骨下缘,两侧降下唇肌的肌纤维斜向前上逐渐靠拢并与口轮匝肌融合。
有研究结果显示8块口周围肌的肌质量、肌长21.3~83.9mm、生理横切面积22.4~132.6mm。表情肌的肌质量很小,生理横切面积也远远不如四肢的绝大多数肌,故而其肌力的绝对数值明显小于后者,生理横切面积与肌质量的比值都很小,总体上属于“速度型”的构筑设计。
比较8块口周围肌的生理横切面积与肌质量比值,发现颊肌、提上唇肌、降下唇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的数值在33.4~58.2mm/g,高于其余的3块肌(13.7~22.3mm/g)。相对而言,颊肌、提上唇肌、降下唇肌、提口角肌和降口角肌比口轮匝肌、颧大肌和颧小肌倾向于“速度型”设计的程度稍低。由此推论,提上唇肌、降下唇肌、提口角肌和降口角附着于口唇或口角,借其相对较大的力量维持口唇或口角在面部的正常位置,两侧肌的协调运动亦可改变口唇和口角的形态;而颊肌有力的收缩使颊部紧贴牙和牙龈。口轮匝肌、颧大肌和颧小肌则通过经常的瞬间收缩丰富面部表情变化。从肌束与肌束外结缔组织横切面积比值看,8块口周围肌中绝大多数比值接近于2,只有口轮匝肌和颊肌分别为0.8和1.4,说明后者的非收缩成分较多,可能类似“腱板”的固定作用。
有研究结果显示,口轮匝肌、提上唇肌、提口角肌、降口角肌和颧大小肌的肌纤维构成以快缩Ⅱ型纤维占优势,与研究者们对其构筑学研究的“速度型”构筑特征的结果相吻合。且颊肌的慢缩Ⅰ型纤维构成比最高(67%),其生理横切面积与肌重的比值也最大(58.2),该肌可能通过Ⅰ型纤维缓慢持久地收缩,维持颊部的紧张、咀嚼、吞咽、吹气、吸吮中的持久运动。总之,人类面部表情肌已不像四肢肌产生的力量强、稳定并与关节运动有关,而主要是控制面部表情的精细运动,面肌肌纤维型的显著差异和构筑学特征反映面部肌通过面神经不同分支,支配紧张、激动表情、防卫反应,甚至咀嚼、协同发音中功能的高度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