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毛滴虫
毛滴虫科毛滴虫属的种类之一
口腔毛滴虫属肉足鞭毛门、动鞭纲、毛滴虫目、毛滴虫科、毛滴虫属,是可在人体口腔内发现的另外一种口腔原虫,常与齿槽化脓同时存在。
简要介绍
口腔毛滴虫[trichomonas tenax(muller,1773)]为寄生口腔的梨形鞭毛虫,仅有滋养体期,平均长度6~10μm,前鞭毛4根,后鞭毛无游离末端,波动膜稍长于阴道毛滴虫,核单个,位于虫体前部中央,含多量染色质粒,轴柱较纤细,沿虫体末段伸出。以纵二分裂法繁殖,本虫定居于牙垢及龋齿的蛀穴,为口腔共栖原虫。据文献资料认为与牙龈炎牙周炎、单纯龋齿、冠周炎等有关,曾有呼吸道感染及扁桃体陷窝内查见本虫报告。实验诊断可用牙龈刮拭物作生理盐水涂片镜检或作培养。滋养体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大,在室温下可生存3~6天,借飞沫或污染的食物、餐具间接传播。无需治疗,平时注意口腔卫生,虫体可被清除。
辨别方法
口腔毛滴虫呈倒梨形,平均体长6-10 μm,有4根前鞭毛和1根无游离端的后鞭毛,侧缘具有节奏性的波动膜,与阴道毛滴虫(Trichomonas vaginalis)相比略长。虫体皇摇摆或翻转的运动方式,1根轴柱纤细伸出体后,经活体染色后可见细胞质较透明,细胞核隐约可见,卵圆形或椭圆形位于体前中央部,核内染色质粒丰富、深染,有的还可见食物泡颗粒。生活史仅有滋养体期。该虫以纵二分裂法增殖,对其致病性尚无定论。
形成存活
据现有调查研究表明,口腔科疾病中以牙结石、口腔卫生不良和冠周炎口腔毛滴虫阳性率最高,分别为42%和48.8%;牙龈炎、牙周炎和龋齿较高,分别为37.6%和33.7%;而其他如口腔溃疡、牙磨损及釉质发育不全等明显偏低,只有28.1%。可见口腔毛滴虫与口腔科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也有学者认为口腔毛滴虫在口腔卫生不良及龋齿和牙周炎症部位更容易黏着、聚集,在滴虫寄生部位常伴有大量梭杆菌和螺旋体,而后者在牙周袋及菌斑的细菌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也有人认为致病菌的繁殖为齿龈内阿米巴、口腔毛滴虫等口腔原虫提供了生存条件,原虫酵解宿主上皮细胞的糖原获得能量,降低了口腔的酸度,又为口腔致病菌提供了合适的生长环境。另外,曾有呼吸道感染及扁桃体隐窝内查见该虫的报道。
诊断方法
病原学诊断可取龈间隙、齿间隙、牙垢及龋表面等附着物或渗出物作生理盐水直接涂片,亦可采用Noguchi一Ohira腹水培养基、Loche液、Loche一egg一serum培养基、洛克氏液血清培养基和生理盐水作培养观察。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核酸诊断也已取得进展,采用PCR技术可扩大本虫EF一la及EF一2氨基酸编码区DNA三种不同克隆并行测序。
分布情况
口腔毛滴虫的流行呈世界性分布。1988-1992年全国寄生虫感染调查资料显示,我国10个省(区)6684人中,感染人数为1 163人,平均感染率为17.4%,其中口腔门诊病人平均感染率为6.33%。从各地感染调查情况分析,儿童感染率低于成年人。口腔毛滴虫在外界有较强抵抗力,室温下可存活3-6天,水中可生存10一12小时。接吻是该虫的直接传播方式,也可通过飞沫和被污染的食物、餐具间接传播。人体一经感染即很难消除,故保持口腔卫生是预防该虫的最有效方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9-13 21:00
目录
概述
简要介绍
辨别方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