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云梯关遗址
江苏省响水县境内遗址
古云梯关遗址在江苏响水县黄圩镇云梯关村境内,有一座八角亭,亭内竖立着一块清嘉庆十五年所立的“古云梯关”四字巨碑,是历史上被称为江淮平原第一关——云梯关遗址。
历史沿革
据《阜宁县志》记载:“北宋元以前,北沙即为海口,自黄河夺淮合流入海,淤沙渐涨,有土套十余,形若云梯,故以名云梯关。”可见,云梯关以地形而得名,其建于何时,未见确实记载,尚待考定,清代河督靳辅在《开辟河口》一书中说:“云梯关者,不知起自何时,乃黄、淮二渎所由入海者也。往时,关外即海。”据推算,云梯关最迟建于宋元之时。云梯关控河面海,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明初在此设置大河卫,屯兵驻防,以禁倭寇侵扰。同时,云梯关还是沿海与内河水路交通要道,自元代起,淮河漕运船队大都经此出入,或南下闽浙,或北上齐鲁,或逆淮西行,进入苏皖腹地。云梯关附近至今仍保留着大关、钱码头、杨码头、王码头等地名,足见其当年关隘的规模和功能。云梯关也是中华历史上治水利民的重要见证,自黄淮合流后,其下游水患不断,给黎民百姓造成极大危害,因此,自明代起,朝廷均十分重视治理。这从云梯关保存的碑匾中可以得到佐证:清乾隆皇帝御书“利导东浙”匾额;嘉庆皇帝为庆贺治淮大捷决提合垅,亲书“朝宗普庆”匾额;康熙、光绪年间河督张鹏翮左宗棠巡视云梯关时也都留下了墨迹。
从现存的资料和遗址规模看,历史上的云梯关气势非凡,建筑宏伟,包括土城5座,很为气势,曾有不少名胜。从关隘向东,有名为“淮北第一泉”—七星泉,泉水酿酒甚美,酒名“
金盘露”,明代曾作贡品,当关有禹王庙,为清河督张鹏嗣所建,庙内有海神殿、如来殿、无梁殿等五进殿宇,第五殿供祀禹王像,整个禹王庙富丽堂皇。庙后有平台一座,台上造阁三层,又名“望海楼”,为清道光河督麟见亭所建,庙内有石碑十余块,尽载治河之事,如此名胜,大部分于抗战期间被毁。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云梯关虽因黄河复归故道而逐渐名匿声销,但它在历史上所作的贡献却不可磨灭。作为交通要冲,它为推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海防关隘,它为抗御倭寇作出重大的贡献;作为险要河防,它为防治水患提供过有益的借鉴,作为古隘胜地,它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曾谱过篇章。
现状
古云梯关是我国历代的海防重镇、交通要冲、宗教圣地和商贸集散地。一次试探性的考古挖掘,使沉睡在地下四五米深的古云梯关重见天日。但记者日前再次探访这个古关隘时,发现偌大遗址坑没有任何遮挡,风雨已使原先挖切整齐的遗址过半坍塌;没有塌陷的坑墙也大片大片地剥落,考古专家划出的地层“年代线”大多已被雨水冲刷得漫漶不清,有的早已随泥墙面脱落;掘出的砖墙、道路、滴水檐之类已有所损坏;杂草在遗址上茂盛地疯长。特别令记者揪心的是,许多在地下沉埋了几百年的古砖,有的已不见踪迹,有的正快速地风化,有些砖已风化成“千层酥”,轻轻一捏就碎成了泥!
据悉,当地文化部门在雨季曾试图给遗址加个顶棚,但很快就被大雨冲塌根基。这样试建了3次,均未成功。此后遗址就任凭风吹雨打,无人过问。有关方面曾计划在此建成盐城惟一的遗址博物馆。但据测算,云梯关遗址保护、旅游开发总投资要达3000万元左右,资金缺口很大。
响水县文化局负责人对记者坦言,如果再不保护,再经过一个冬天,遗址里的古砖可能要全部酥朽。为此,当地文化部门决定,与其听任遗址自然风化,不如干脆回填,待具备开发条件再重新发掘。“这确实是个不得已的办法”。
古云梯关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为了开发修复这一历史古迹,近年来,黄圩镇已着手整理云梯关历史资料,收集散落民间的云梯关文物,至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有关云梯关史料,已登记收集云梯关文物50多件。
位置
古云梯关遗址,位于古淮河(今废黄河)入口之北岸,今黄圩乡云梯村境内,原有高台殿堂,甚为壮观,1943年日寇侵华,把云梯关的建筑和周围的树木全部平毁,现仅存一块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曾立的“古云梯关”四字石碑一块,“古云梯关”古到何时?历史很难考证。南宋以前,响水县还没有形成陆地,云梯关只是黄、淮二河的入海口,那时关外亦是一片汪洋,据《庙港(今阜城)镇志》载:“宋元以前,关当淮河之口,以后沙土东涨,有土套十余,形若云梯,故名云梯关。”可见,云梯关以地形而得名。云梯关建于何时,目前尚未发现确切史料,据推算云梯关最迟建于宋元之时。
云梯关明代建城五座,气势宏博,峻险神奇。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礼部主事龚自珍有“云梯关外茫茫路,一夜吟魂万里愁”诗句。 云梯关为明防倭要地,明代驻有重兵防守,明清不仅为军事要地,亦为河防、海运之重地,清康熙至咸丰年间,河道总督等大员常年驻扎于此。
云梯关随黄河复归故道逐渐名匿声销。其设施逐渐破损。抗战前,涟水、阜宁民众曾集资修葺一次。抗战中全毁,仅存“古云梯关”四字巨碑。1989年,县政府在省市支持下,重竖巨碑,并建造一座护碑亭。同年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
桃花源位于羊寨镇西部古黄河大堤上。阜涟路横穿东西,东通204国道,西接宁连高速公路;中山路横贯南北,南到淮安,北到滨海。两条路在其腹部交叉,交通十分便捷。
桃花源南北长8.5公里,东西平均宽1.5公里,总面积13平方公里。堆上长有万亩果林,风光秀丽,四季各异。春天,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金黄的油菜花,相继开放,争奇斗妍。每当桃花开放之际,阜宁县即在这里举办桃花节,省内外众多游客都慕名前来观赏。夏天,绿树成荫,清爽宜人。这里有盐城市保护最好的成片树林之一的黑森林公园,占地150多亩。树林里设有吊床、秋千、情侣屋、石桌、石凳、条椅等休闲设施,是游客憩息之所。秋天,累累硕果高挂枝头,秋风习习,清香阵阵,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冬天,大雪飘飘,古黄河大堤玉树琼枝,银妆素裹,游人来这里拍雪景,吟雪诗,儿童来这里堆雪人、打雪仗,桃花源成了林海雪原。
这里有一片茂密的竹林,修直挺拔,郁郁葱葱,充满了无限生机,这在周边地区是罕见的。据南京大学有关专家论证,这竹林是地理教学难得的实习场所。
桃化源内花草树木品种繁多,雪松、银杏、黑松、香樟、合欢、桂花、广玉兰、梅花、石榴、水杉、紫荆、鸡瓜槭、红枫、牡丹、丰花、月季、黄刺玫、垂柳、芍药、绿线菊等,可谓应有尽有、琳琅满目。古黄河堤三季有花、四季有景,一改以往冬季的单调与清冷。而且几十种花草树木都按种类和习性,进行了有机地搭配组合,风格独特,异彩纷呈,给人以一种简洁明丽、婀娜多姿而又典雅大方的美感。
遗址
黄河故道,具有相当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堆堤上有海棠春早、枫林尽染、寿山塔影、梅岭晴雪、蟠桃圣景、郁竹滴翠等景点。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动人的传说。伫立于黄河岸边的黄河玉女,正在极目远眺,默默地等待着郎君阿牛的归来。这里有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刘少奇故居、童世明墓等,都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清明时节和“八一”、“十一”等重大节日,有数千名学生和各界人士前来瞻仰、凭吊。位于古黄河大桥南不远的活通坝,是蒋介石当年导淮所建,后因抗战爆发而停工,今遗址犹存,厚厚泥沙下面,还埋有无法挖掘的大铁板。因此,当地老百姓称之为“铁板塘”。设置在黄河故道南堤上与“桃花源”石碑遥相呼应的地理气候分界碑,对研究该地的地理气候,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将开工兴建的“天下黄河第一碑”,长10米,宽6米,三截拼接,正面弧形外凸,自左上角到右下角刻有凹槽,中部右上刻有大禹人像。碑的后面有人工喷泉,水洒碑顶,注入凹槽,表示“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该碑既是一座标志性建筑,更是一件高档的艺术品,展示着古老的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桃花源的迷人风光,使县内外广大人士倾慕不已,前来观赏者络绎不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30 13:3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