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格兰,对应此词的是 barrow,原义为「土丘」;在苏格兰是 cairn,义为「锥状石堆」;在欧洲及其他地区,其对应形式通常是 tumulus,与barrow同义。
在西欧及不列颠群岛,古冢最初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早期(4000BC∼AD600)之间。英格兰的墓室,很少是在土丘之下挖掘的,而是围於土丘之内,与地中海地区类似古冢结构不尽相同。
古冢是日本早期一大显著特征,西元3∼6世纪,即取名古坟时代(Tumulus period)。日本古冢有些颇为巍峨壮观,土丘状如键孔,周围有壕,为皇族及权贵的墓地。最大古坟之一是4世纪仁德天皇的陵寝,位于大阪附近的堺城之郊,墓长486公尺(1,594呎),高35公尺(115呎)。
古冢是大约西元前1000年到西元700年间北美洲中东部印第安诸文化的特征之一。数量最多、气势最雄伟的古冢在密西西比河及俄亥俄河两河谷之内,为巨型锥状或椭圆形墓丘,周围筑有高大土堤。修筑这类冢墓的早期居民,一度曾被认为是一个不寻常的先民群体,即所谓筑堤人(Mound Builder),在文化发展阶段上要比有史时期的印第安诸部落更为先进,然而这些古冢都被画为霍普韦尔和阿登纳诸文化(参阅
霍普韦尔文化〔Hopewell culture〕条)。在密西西比河上游及大湖区一带,有些晚期的印第安古冢都筑成动物形状和其他外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