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古城
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境内景点
崖州古城,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崖城村,介于东经109°16′69″—109°16′52″,北纬18°37′00″—18°37′19″之间,总面积1.89公顷,始建于南宋时期。
历史沿革
崖州古城历史悠久,素有“两千年建置史,八朝州郡之所”之称。
根据史料记载,崖州城在宋代以前是土城。
南宋,庆元四年(1198年),开始用城砖包砌城墙,并创建凹凸型的女墙;绍定六年(1233年)再增扩城墙,长242丈,高1丈6尺,开东、西、南三个城门。
元代,元统元年(1333年),州判李泌续修城池,创建谯楼。
明代,洪武九年(1376年),知州刘斌又重新以砖石加固;洪武十七年(1384年),儋州千户李迁再次拓展,自海南道起至城西门止,周围长513丈5尺,高2丈,厚9尺,次年,千户李兴又用砖石加厚城墙,并在三个城门上各建一座谯楼,砌雉堞1017个,设铺20个,以便军人轮哨守城,此外,还在城墙外开挖壕沟护城,周长557丈,深1丈5尺;建元元年(1399年),千户周宗礼在城门外填筑月城;永乐十六年(1418年),州千户洪爵续修城池;正统元年(1436年),千户陈政,洪瑜在三座城门外护城河重建吊桥;成化十四年(1478年)千户王增修补城池;弘治二年(1489年),州千户胡缴修补城池;弘治十八年(1505年)千户胡徵立匾于东、西两门,东门名为“阳春”,西门名为“镇海”;崇祯十四年(1641年),知州瞿罕重修城墙,增高三尺。
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年),知州梅钦重建东城楼;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州张擢士、游击张德远捐资修建西城楼和南城楼,并修葺前月城;道光十二年(1832年),知府王玉璋和知州秦镛捐款重修城池,同时将南门东移30米至学宫中轴线上;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新南门修成,知州许梦麟到任,题匾勒石,命名“文明门”。
民国时期,民国九年至十年(1920年—1921年),东、西两座城门被拆除、拓路进城;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楼城墙一段被拆除,拓路通往城外,其后,崖州城墙逐渐被毁,但文明门留存了下来。
2008年,三亚市委、市政府成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机构并开展了保护修缮工作;同年10月,因遭受连日暴雨渗透,文明门的城楼排水系统不畅,水渗进城墙内,造成城墙内的沙土膨胀,文明门城墙发生坍塌。
2009年8月,三亚崖城古城保护修复计划进入实质性阶段,海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决定以崖城古城保护修复为重点,推动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村、名街等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2016年,崖州古城内的文明门恢复施工。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崖州古城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崖城村,处于三亚市崖城镇历史文化名镇核心保护范围,南临225国道(崖保路),东交崖雅线,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9°16′69″—109°16′52″,北纬18°37′00″—18°37′19″之间,距崖州站1.8千米,距三亚市区约45千米,距三亚凤凰机场约33千米。景区被中街分为南北两部分,南侧以崖保路为界,北侧以崖城学宫围墙为界,东侧以崖城镇中心小学及崖雅线为界,西侧以北门街及现状建筑民宅为界。
地形地貌
崖州古城位于五指山山前地带,东、西、北部三面环山,形成环抱之势,三面山体都为五指山余脉,南部宁远河顺流而下。崖州城整体选址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其内地势较为平坦,无明显高差变化。
自然资源
崖州古城内植被较少,较为集中的植物主要分布在文明门西北侧与民居的绿地空间,主要植物为海南椰子等棕榈科植物。另文明门前广场的树池所植大树主要以榕树为主,崖城学宫庭院内主要有鸡蛋花等零星分散植物。主要以小叶榕、花皮、火焰木三角梅、鸡蛋花、椰子、槟榔大叶榄仁龙血树印度紫檀为主。
主要景点
崖州古城的建筑格局可概括为“三通、四漏、七转、八角”。“三通”是指出入城的通道开有三个门,即东门“阳春门”、西门“镇海门”和南门“文明门”;“四漏”是指城内的路基排水渠道,开有四个排水涵洞;“七转”是指城内的街巷不能开直,要有七个转弯;“八角”是指在七个街巷转弯点形成八个角。
崖城学宫:崖城学宫位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城区崖城镇中心小学西侧、中街北侧,距离文明门41米。2013年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建筑,时代为清代。其文物本体包括泮池、大成门、乡贤祠、名宦祠、东庑、西庑、大成殿、古井等,历史环境主要为文庙轴线建筑序列、大成殿院落空间,学宫万仞宫墙、泮桥、棂星门、忠孝祠、节义祠、崇圣祠、围墙、碑廊为2000年后新建。
城墙:崖州古城中,新修复的城台宽24.8米、进深20.9米,门洞宽3.6米,前高4米,后高3.3米。两翼城墙东段长82米、西段长71米。只有城台为真迹,两翼城墙、城楼、尊经阁均为风貌建筑。
少司徒牌坊:少司徒牌坊位于崖城学宫与故城文明门之间的中轴线上,坐北向南。青灰色玄武岩石造牌坊。四柱三间,圆形莲花石柱础,四柱均设戗石条支撑。坊顶造硬山顶石屋坡面,明间高,两次间低,呈“山”字对称。正脊雕刻旺火球,两边雕刻花枝蔓叶纹图案。牌坊三间面阔13.73米、进深4.23米、通高7.5米。明间上方置一石匾,正面南向阴刻“少司徒”三大字,每字约45×40厘米,自右向左横排,石匾背面(北向)阴刻两大字“世科”。石匾与石梁间正中均置一阴刻“旨”字。牌坊为2006年孔庙修缮时,在崖城原址上复原。
林学光宅居:该宅居位于崖州区遵导村第一组,坐南向北,面积76.34平方米,主座面阔两间,属于清代崖州传统民居之一。
黎作俊、黎作霖、黎作颜等三人宅居:该宅居位于崖城镇遵导村第四组,坐北向南,面积129.6平方米,主座面阔三间,属于清代崖州传统民居之一。
“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鼎建钟公还金寮序”碑原立于崖州区水南村村口东面200米处,存于崖城学宫内。碑圆首,高1.65米,宽0.82米,厚10厘米。碑额篆书“鼎建钟公还金寮序”字径6厘米,碑文楷书阴刻,21行1050字。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崖州知州唐镜源撰文,何秉礼书丹。
重修学宫碑记:立于崖城学宫大成门前东侧。碑高1.50米、宽58厘米、厚9厘米,1987年5月26日在学宫崇圣祠后出土。州人吉大文撰文并书,记述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元年大修学宫之事。
兴沟安黎碑:存于崖城学宫内,属明代碑刻。碑为青石质,高120厘米,宽96厘米,厚21厘米。碑额篆书阴刻“兴沟安黎碑记”6字,碑文楷书阴刻1600余字。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南京户部员外郎胡文路撰写碑文,记载明代崖州知州林资深开浚河渠、引宁远河南北水灌田及安抚黎族等事略。
钟芳故里碑:存于崖城学宫内,为青灰火山石,碑高1.96米,宽64厘米,厚8厘米,石碑正中阴刻竖排楷书大字“明少司徒钟筠溪先生故里”,字大14×14厘米,两边小字落款,刻字为拔贡何秉礼之四子何运楷所书。
大修学宫新造文明楼各图捐碑:灰黑色火山岩石碑,高1.57米,宽52厘米、厚8.5厘米,藏于学宫。碑题记:“同治十一年岁次壬申(1872年)、八月廿八日丑时,大修学宫并建忠义、节孝祠,新造文明楼,名图捐碑”。文述此次大修时,遵道坊城内和西关外、日昇坊、东厢村等,捐钱姓名及款项。
广府义塚碑:藏于崖城孔庙,花岗岩石碑,出土于甘蔗育种场南边山地,已断为两截。通高2.44米、宽61厘米、厚10厘米。碑面正中阴刻楷书四个大字“广府义塚”,每字30×30厘米。
官谕碑:藏于学宫碑廊,碑高1.65米、宽56厘米、厚8厘米,清光绪十六年正月初五日立于还金寮旁,由知州唐镜沅为“表彰前贤,兴隆学校风化事”而创立。
文明门石匾:出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修城台时,已断为两截,粘合完整后,石匾宽1.71米,高52厘米,厚9厘米。青灰色火山岩。匾额正中阴刻横写行书“文明门”三大字,字大22×32厘米。
开发建设
崖州古城的游客服务点位于少司徒牌坊所在的广场东侧,是一处长宽约为6米,面积约为36平方米的一层建筑——崖州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崖城学宫内的名宦祠、乡贤祠作为学宫监控室及消防室使用。
崖州古城内崖州区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北侧有一处约为10平方米的临时木平台(群众文化舞台)。文明门东南角有一处约为80平方米的一层旅游服务建筑(文明门公厕),其中男厕有两个蹲位及三个小便厕位,女厕有五个蹲位。崖城学宫西庑殿西侧有间约5平方米的临时厕所。
文化活动
2021年3月14日至15日,“锦绣中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服饰秀”系列活动在崖州古城开幕,开展“南溟吉贝——黎锦主题非遗服饰秀”“织山绣水——苗族织染绣主题非遗服饰秀”“锦衣御裳——宋锦主题非遗服饰秀”“点染华章——影视剧主题非遗服饰秀”等活动;同年10月29日,2021年崖州古城文化节举行,活动开展文旅国际高峰论坛、保平村沉浸文化之旅、国潮世代国风秀典、保平村国风雅集、潮聚东方大赏及学童开笔礼等活动。
2022年11月26日,三亚市崖州区旅游线路体验活动在崖州古城启动,活动上推出的“古韵崖州&自然与科学探索研学旅行线路”。2023年9月29日,以“中秋国庆喜相逢久久不见久久见”为主题的“迎中秋庆国庆”黎族打柴舞专场演出活动在三亚市崖州区崖州古城举行,活动融合节日特色开展崖州民歌演出,同时还有“看花灯、有奖猜灯谜”等活动。
旅游信息
崖州古城免费对外开放。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4 11:0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