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御道是位于北京古北口文化文物旅游区的景点,开放时间是夏令时5月1日-9月30日:周一至周日08:00-17:30;冬令时10月1日-4月30日:周一至周日08:30-16:00。
凡是皇帝经常走的道路或专为其修的道路,都被称为御道。清朝是满族统治的朝代,当他们入主中原后,统治者由于本民族的游牧、射猎习俗,加之清初边疆战事频繁,致使清皇频频北巡,这样促成了北巡御道修筑。
是
古北口文化文物旅游区重要景点之一,地处具有“京师锁钥”之称的密云县
古北口镇境内。距北京市区近100公里,交通十分便捷。
古北口长城在北京东北部与河北省交界处,位居山海关和居庸关之间,是万里长城上著名的关塞之一。
景区内文化古迹众多,故事传奇,不仅有明长城,更有北京地区最古老的
北齐长城和建于1860年的古御道,1025年的杨令公庙,金泰和五年(1205年)的三眼井,充满神奇传说色彩的七郎坟,1934年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为纪念在古北口长城抗战中牺牲的抗日将士而修建的
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古北口民俗展室等大小景观30余处。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始在热河兴建大型行宫,初名
热河行宫,康熙五十年(1711年)题额“避暑山庄”,又称
承德离宫,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才最后完成全部工程。自建
承德避暑山庄起,清代皇帝差不多每年夏天都要前去避暑,并到围场秋狝。
为了北京与承德间来回的方便,清朝修建了600多华里的京热御道,并在御道中筑
行宫多处。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的117年间,这条御道和众多行宫一直迎送着清王朝的几代皇帝往返于京师、
热河与
木兰围场之间。可以说,这条御道和途中的行宫是清朝统治者使用时间最长、修筑最好、风景最优美的,而御道古北口段则是整个京热御道途中的靓点。
这条御道从京师出发,到密云一般有两条路线:第一条是从
东直门出京城向东北,经当时
顺义县三家店、牛栏山、
怀柔到
密云,康熙时期多走此路线;第二条是出
圆明园往北经汤山,再往东北经南石槽至密云行宫的路线,乾、嘉两帝主要走这条路,接着从密云起程经罗家桥、石匣城、遥亭、南天门至古北口。
南天门御书房始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位于古北口西南,正在御道之上。南天门建在两山崖间,门呈拱形,上有链式矩形木栏杆圈围樵楼,门旁依山垒筑平台,上建南海大士、真武大帝殿各三间。关圣帝君、二郎神配殿各三间,山门外建有禅房六间,团围群墙长三百九十丈,高二丈五尺。工程告竣后,康熙皇帝手书“横翠”匾额,题联曰:“书阁山云起,琴斋涧月流。”新建成的南天门,“前拱神京,后临古北口,崇山罗列,峻岭迢遥,地虽无雁门之险,景亦有剑阁之形”,是清帝北巡热河避暑山庄的御道息饮之地(停歇站,不留宿)。南天门最终还是毁于1933年日军的炮火,眼前只有这古御道上无语的残迹。
正因为古北口交通位置的重要,特别是清代御道的开辟,这里便成为沟通关内外的通道,南北物资的集散中心。南方的丝绸、布匹、茶叶、瓷器等多种工业品多运到这里销售;北方的粮食、牲畜、皮毛等畜产品、药材等也运到这里集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