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六首》是隋末初唐诗人王绩创作的五言古诗。此诗全部使用
比兴手法,选择合适的意象借以抒写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反映他心理的矛盾和挣扎。
王绩曾三次出仕,又三次托病辞官。除了他生活在隋末唐初那样一个特殊时代的原因外,还与他出仕与归隐的心理矛盾有很大关系。王绩受家庭的影响很深,他父亲喜好儒学,三兄
王通又是隋末大儒,所以他自小就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但同时王绩的父亲还精通阴阳之术,对王绩也有一定影响,
吕才在《东皋子集序》中就说他:“阴阳历数之术,无不洞晓。”王绩亦在《
答冯子华处士书》中写道:“床头素书数帙,《庄》《老》及《易》而已”。王绩就在这种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矛盾中,有时“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渴望出仕,苦于不被赏识;有时又“常恐霜露降,不得全其生”,有浓重的畏祸心理,欲选择“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的生活,却又心有不甘。王绩就这样在仕与隐的心理矛盾中来回地挣扎,他的许多诗歌都有所反映,《古意六首》就是其中的代表。
第一首,王绩选择宝琴以自喻,“材抽峄山干,徽点昆丘玉。漆抱蛟龙唇,丝缠凤凰足。”都是自己才华的象征。而且宝琴又先后奏了《
广陵散》和《
楚明光》这样高雅的曲子,但曲高和寡,无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来欣赏,寄寓了他怀才不遇的感慨。
第二首王绩以翠竹自比,写了他所处的艰难的环境“霜霰封其柯,鹓鸾食其食”,不仅如此,还有性命之忧,“刀斧俄见寻,根株坐相失”。翠竹虽然有用,但却终遭到砍伐,反不如山上之草,得以繁茂生长。他上一首表现了出仕的愿望后,在这一首又马上表现出了消极的畏祸心理,又趋向于隐。这种心理状态又持续到下一首。
在第二首和第三首王绩意欲归隐后,王绩第四首又写了松树,尽管生得其地,免遭砍伐,但却是自生自灭。“盛衰自有时,圣贤未尝屑”表现了王绩想到归隐虽可自保,但却不甘心无为无用的心理。出仕的欲望又有所抬头,接着又写了第五首。
第五首虽然写了“荣荫诚不厚,斤斧亦勿伤”,流露了王绩知足求全的心理,似乎道家的隐逸思想又占了上风,但最后一句“赤心许君时,此意那可忘”却又明显地表现出他渴望出仕的心理。
可将第六首视为前五首的总结和终结,它是王绩苦苦思索和挣扎后得出的一个结果。前几句写凤凰高翥远翔,表明了王绩决心归隐。但最后四句又写在“皇臣力牧举,帝乐箫韶畅”的时候,他自会重返朝阁,经世济用的。
《古意六首》风格朴质无华,完整地体现了王绩关于仕与隐的心理矛盾,同时也展现了一个从怀才不遇到归隐避祸,从不甘无用到意欲出仕,从决心归隐到期盼清明盛世重返朝阁的心理过程。
王绩(585-644),字无功,自号东皋子、五斗先生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朝音乐家。王绩出身官宦世家,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弟弟。他满身才华而得不到施展,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隐居时他常以琴酒诗歌自娱,擅长弹琴,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操》,为世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