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酬到长史溉登琅邪城》是南朝文学家徐悱创作的一首诗。收录于南朝梁·萧统《文选·卷二十二》的游览类。
作品全文
甘泉警烽候,上谷抵楼兰①。
此江称豁险,兹山复郁盘②。
表里穷形胜③,襟带尽严峦④。
修篁壮下属⑤,危楼峻上干⑥。
登陴起遐望⑦,回首见长安⑧。
金沟朝灞浐,甬道入鸳鸾⑨。
鲜车骛华毂,汗马跃银鞍⑩。
少年负壮气,耿介立冲冠⑪。
怀纪燕山石⑫,思开函谷丸⑬。
岂如霸上戏,羞取路傍观⑭。
寄言封侯者,数奇良可叹⑮。
注释
①“甘泉”二句:甘泉山上建制境界匈奴的烽火台,上谷郡城坚兵强抵拒楼兰军。此处以古时北方边防要素比拟琅琊城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甘泉,秦汉时地名,在长安北三百里。上谷,秦郡名在秦都咸阳最北面,郡界远至今内蒙境内。楼兰,汉时西域国。
②“此江”二句:此写琅琊城依山傍水。这里的江称得上深险,这里的山又高峻盘旋。
③“表里”句:琅琊城的内外地势优越便利。表里,内外。
④“襟带”句:张衡《西京赋》:“岩险周围,襟带易守”。指琅琊城周围尽是严峦构成的险要地势。
⑤“修篁”句:修竹满山,蔚然壮观。
⑥“危楼”句:高高的城楼险峻,上干云霄。
⑦“登陴”句:登上城楼上的短墙。遐望,眺望远方。
⑧“回首”句:回头看到了京城。此处以“长安”代京城。
⑨“金沟”二句:写“见长安”的情形:御沟之水流入灞河、浐河,广阔的街道直通鸳鸾殿下。金沟,御沟。灞浐,二水名,在长安南。这里是以长安代指京城。
⑩“鲜车”二句:豪华的车辆来往驰鹜,名马配银鞍飞腾奔跃。汗马,汗血马,西域名马。这是京城中繁华景象,由此表现琅琊城作为军事要地保卫京城的责任是多么重大。
⑪“少年”二句:英雄少年自恃耿介豪壮,面对烽烟四起,怒发冲冠。
⑫“怀纪”句:后汉时期将军窦宪打破北单于,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刻石记汉威德以还。这里指少年对燕然山刻石的向往。
⑬“思开”句:后汉王元曾说隗嚣,要使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这里反用其意。
⑭“岂如”二句:汉时匈奴入边,汉文帝谴宗正刘礼驻军霸上,文帝劳军,直入驰中。帝曰:“霸上军如戏。”此处说:我不能如刘礼治军如同儿戏,让路旁观看者嘲笑。
⑮“寄言”二句:告诉那些被封侯而治军如同儿戏的将军,像李广那样的将才未能封侯实在是命运不济,真可叹息。数奇,命运乖舛。
作品赏析
首二句以“甘泉”、“上谷”对起,即不同凡响。言当时边境尚未安宁,由此引出下文琅琊城的防务。“甘泉”,山名,秦在甘泉山造甘泉宫,汉武帝增广之;在长安北三百里。“上谷”,秦郡名,在秦都咸阳最北边,郡界远至今内蒙古境内。“楼兰”,即楼兰国,在西域东垂,汉武帝开河西之后,地最近汉,楼兰代指匈奴。据史书记载,汉文帝后六年(前158),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水,所杀略甚重,烽火通于甘泉、长安。诗人用此事暗喻梁朝不时受到北魏的威胁,作为健康北边的琅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戍守琅琊切不可掉以轻心。
“此江称豁险,兹山复郁盘。”以下六句铺述琅琊形胜设防。城依山而筑,旁临大江,山势纡徐盘旋,林木郁郁苍苍。山川屏障环绕,如襟如带,地势优越险要。山上山下,修竹遍布,蔚然壮观,城上危楼高耸,上干青云。“表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表里山河,必无害也”。“襟带”,张衡《西京赋》:“岩险周围,襟带易守”。诗中借用二事,言凭借琅琊的优越便利地势,必能固守无虞,表达出该城的雄伟气势。
登上女墙遥望,京城地势和繁华之景历历在目。“回首见长安”,用王粲《七哀诗》成句,以长安喻建康,隐含戍守琅琊有保卫京师重责这样一层意思。“金沟朝灞浐”四句,遐望之景。“金沟”,御沟。“灞浐”,二水名,在长安南,即今灞河、浐河。这里以灞、浐代指秦淮河等流水,言御沟与这些水流相通。“鸳鸾”,即鸳鸾殿,在长安未央殿东。“灞浐”、“鸳鸾”切长安,典雅妥贴。京城里,羽盖鲜亮,朱轮华辇,驰骋往来;西域名马,银鞍煜崘,飞奔腾跃。琅琊作为军事要地,护卫京师的责任多么重大!
足踏琅琊城头,凭眺京师,面对一片升平景象,不尽百感交集。徐悱卒时年仅三十,作此诗不过二十有余,故曰“少年”。念及江海未平,烽烟四起,京都亦不时受到威胁,负恃少年耿介之气,不觉怒发冲冠。立功立业,当如东汉窦将军北败单于,刻石勒功于燕然,或者奋力一击,打开函谷关,长驱中原。东汉王元曾说隗嚣曰:“ 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北收西河、上郡,东收三辅之地,案秦旧迹,表里山河。元请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后汉书.隗嚣传》)“开函谷关”,反用其意。“怀”、“思”,具体写出少年壮气,是正面抒写;“岂如”、“羞取”,反面落笔,琅琊既是军事要地,守将当效法西汉绛侯周亚夫严于军纪,绝不能如刘礼霸上儿戏。作为一个有胆识的少年,国家有事,不应也绝不会袖手旁观于道路的!
结尾二句,“寄言封侯者,数奇良可叹”,抒发感慨。李广一生经历大小七十余战,汉武帝以其数奇不予重要,后因失道愆期,被迫自杀,终二千石数十年不得封。数奇者不得封侯,如霸上儿戏的守将却可能得到重用,看来,诗人是有所忧虑的。此外,据《梁书》本传记载,悱“以足疾出为湘东王友”,自伤足疾,故不能慷慨从戎,护卫京师,建功立业,抑或是可叹之一端吧?
琅琊城作为京师北边的咽喉,军事地位重要。诗人借登城寄托感慨,同时亦有提醒执政注意精兵良将防守之意。认为应重视如李广这样的将才,罢黜视军旅如同儿戏的庸才,具有一定见地。全诗以西汉匈奴犯边起调,豪壮苍凉,已然震慑全篇。次琅琊形胜,次回望京师,次少年壮气志操,结以感叹,紧扣登城,文脉清晰可接。诗中用事颇为讲究,“甘泉”、“上谷”,用西京事,以下以长安代指建康,以灞、浐鸳鸾、汗马、霸上儿戏、李广数奇,水道、宫殿、车马、故实,多与西京切合,前后映带,相互发明,文理贯畅,含蕴丰富。此外诗题为“古意”,故多用北方地名代指南方,借用古事以喻今情。若诗人创作时过于坐时拘泥,则不免有失“古意”之意了。
全诗风格刚健豪迈,情调高昂,与梁朝纤弱的文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作者简介
徐悱(?—525)南朝梁诗人。字敬业,东海郯(今江苏镇江丹徒人)人,徐勉第二子。生年不详,卒于梁武帝普通六年。幼聪敏,能属文。起家著作佐郎,转太子舍人,掌书记之任。累迁洗马中舍人,犹掌书记。出入宫坊者历年。以足疾,出为溪东王友,迁晋安内史。早卒。父勉悲甚,为之作《答客喻》。妻刘令娴作文祭之,辞甚凄恻。《玉台新咏》中有悱与令娴的赠答诗数首,可以窥见这一对文学夫妻在闺房中的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