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汴河(本词条是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唐宋人称为汴河。泗水的支流汴水本词条不介绍),为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凿古运河。分东、西两段:西段起自东都洛阳,西引谷水、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入黄河;东段起自板渚(今河南荥阳北)。
历史沿革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开凿古运河。分东、西两段:西段起自东都洛阳,西引谷水、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入黄河;东段起自板渚(今河南荥阳北)。引黄河水行汴水故道。至今河南开封市别汴折而东南流。经杞县、睢县、宁陵至商丘东南蕲水故道,又经夏邑、永城、安徽宿州、灵璧、泗县、江苏泗洪县至盱眙对岸注入淮河。在隋炀帝时代所开凿的运河中,这是最重要的一条,对当时和以后唐、宋两代中原和江淮地区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汴河故道
汴河故道,灵璧以上久淤,灵璧以下至唐河一段,在解放初期尚有河形,后经历年平整土地,河床已无。唯隋堤尚微有起伏。城东至水口魏庄一段河身尚存。由水口魏庄至泗洪县洪庄(马公店东)一段为新濉河所代。洪庄以下故道,自1966年算第三次治濉时,已成泗洪县内河,不与新濉河通。
古汴河由灵璧县虞姬墓入泗县境,东经长直沟、周庄、彭铺,沿泗宿公路北侧穿城东注。当地人称城东一段为东汴河,城西至唐河一段为西汴河。东汴河经水口魏庄、枯河头、通海店至泗洪县马公店约20公里与谢家沟(老濉河)水汇合,东流至青阳镇折向东南,经石集、城头至淮头入洪泽湖。另一支流由泗城西关外绕城过南关闸南下,越10公里至霸王城南石梁子,又南行15公里至天井湖由漴潼河入淮。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龚起翚著《虹县志》时称此河为南潼河,今则通称为石梁河。
汴河以下故道,其说不一,《泗虹合志》亦附疑笔。
一说由天井湖入淮。宋朱弁诗云:“离汶未逾千里道,渡濉先泛万安湖”。按旧志所说万安湖即天井湖,有说万安湖紧连天井湖。当为石梁河至天井湖入漴潼河一线。另一说,汴水至镵石山下与淮并驰,经龙窝驿、皇岗至二城沟入淮。再一说,泗城之东,其南必有汴河故道。前两种说法,汴水由石梁河入天井湖一线,系其支流,并非主干。城东向南有汴河故道入淮之说,则为断章取义。按泗州旧址在今盱眙县北,隔河相望,仅2里许,大方向是在泗县南,《泗虹合志》是略言“东南至泗州入淮”。并非说出城后折向东南。从地势上看,泗县东南一带,尽为岗地。开挖不易。故偏向东北走水口魏庄。枯河头至青阳折而南下,这是治水上因势利导的原则。此一线应为主干无疑。古代河流虽已湮没,但所经之处,应有河淤遗迹。今查遍泗县东南一带岗地,土质为岗白土、岗黄土,或为坡黑土、砂礓土,无一处有河流淤土。
汴河走水口魏庄、枯河头、马公店、青阳一线向南入泗达淮,尚有出土物可证。1951年治濉时,于枯河头南岸,曾挖出黍子数石。昔传隋开汴河有“纳黍行舟”之说,由枯河头至通海店一段,地势较高,向为航运所阻,纳黍代水似为有据。
如今,泗县境内残余的汴河故道约50里,虽不通舟楫,也有灌溉之利。
所获荣誉
2021年12月,入选《江苏省首批省级水利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