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离别》是南北朝时期文学家江淹创作的一首乐府诗,是《杂体诗三十首》的第一首。此诗首二句交代女主人公与丈夫分离的原因及丈夫远去的地点,接着二句在勾勒塞外荒凉中表现出思妇的愁绪,紧接着四句再指明时间的久远,之后二句写女主人泪如雨下之际倾诉出来的失望和哀怨之情,最后四句写女主人公的愿望和宣誓。全诗用的是诉说的口吻,极富抒情性,语言浅显自然,显得家常而亲切,虽是摹拟而不雷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作品原文
古离别1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2。
黄云蔽千里3,游子何时还4?
送君如昨日,檐则露已团5。
不惜蕙草晚6,所悲道里寒7。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愿一见颜色8,不异琼树枝9。
兔丝及水萍10,所寄终不移1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我们相隔这样遥远,你竟到了边塞雁门关。
只见滚滚的黄尘无边,笼罩着千里荒原,什么时候你才能返回家园?
依依惜别的那一幕,就如同发生在昨天,屋檐下不知不觉,已经秋露沾满。
不是悲伤蕙草将被严霜摧残,悲的是你在远方挨冻受寒。
你我天涯各一方,痛苦的离别太久远。
哪怕是仅仅见上一眼,也赛过得到玉树琼枝万千。
浮萍永远相依水面,兔丝总要寄身树间。
创作背景
诗人最喜欢拟古,于是创作出三十首拟汉、魏、晋、宋诸家的五言诗,总称“杂体诗三十首”,此诗即是其中的第一首,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此诗开篇的“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二句交代女主人公与丈夫分离的原因及丈夫远去的地点。前句一个“远”字突兀而来,先声夺人,好似蓄积既久的感情火山猛然找到了爆发口,喷涌而出,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正如古人所谓的“意在笔先”。同时一语双关——既指距离的遥远,又指时间的久远。后句则指明了距离之遥远。
接着的“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二句暗用《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的语意,先从分别写起,写女主人公沉浸在那些情景中,深深思念着征人,后写女主人公的关切之词就脱口而出,伸足上文,既勾勒了塞外荒凉,又表现出思妇的愁绪。这里,诗人以“黄云”这一塞外常见的现象给人一种悲凉、苍茫之感,显露出游子形单影只、凄恻彷徨之状。
再接着的“送君如昨日,檐则露已团。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四句指明了时间的久远。其中,前两句与“游子何时还”意相连贯;后两句中的“蕙草”是女主人公自比,表明她不怜惜自己容貌衰老,担忧的是远方征人的寒冷。由“不惜”见于原本的“惜”,又由“惜”到“不惜”,曲曲传出了女主人公心理的波动,以及对丈夫的温柔体贴。然后从女主人公相思的痛苦写到对丈夫的忠贞不渝,最终把感情从自愁状态中解脱出来,用以安慰对方,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征人温柔敦厚之至的体贴。
之后的“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两句以“长别离”几个字表达了女主人泪如雨下之际倾诉出来的失望和哀怨之情,而用往复回环的方式再次强调了夫妇相隔之远则形成了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其中的一个“长”字将空间感觉转换成的时间感觉,加重了别离的痛苦。
漫长的别离,渺茫的归期,顺理成章地导出了女主人公的愿望:“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这两句以“一见”、“不异”见出感情的浓度。在正常的夫妇生活中,“一见颜色”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女主人却把它当成自己的最大希望,并且说如能实现这个希望,那将是对她的最大安慰和疗救,突出了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强烈与迫切。最后的“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两句是女主人公的宣誓,更进一步表达了女主人公的爱恋。
全诗用的是诉说的口吻,极富抒情性,语言浅显自然,显得家常而亲切,化用了《古诗十九首》的一些语句而熔铸得浑然一体,虽是摹拟而不雷同,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名家点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韦凤娟: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将过去、现实与未来交织起来,以情贯之,把思妇怀人的情怀写得深婉缠绵。(《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作者简介
江淹(444年—505年),字文通,济阳
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历仕
南朝宋、
南朝齐、
南朝梁三朝。早年仕途不得意,而在文学创作上获得很大成功。
萧道成废宋建齐后历任中书侍郎、尚书右丞、国子博士、御史中丞等职。
萧衍执政后迁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伯。其诗意趣深远,善于刻画模拟;其赋遣词精工,尤以《
别赋》、《
恨赋》脍炙人口。其优秀作品多作于早先仕途坎坷之时,后来仕途得意,便无佳作,世称“
江郎才尽”。今有《
江文通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