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局中局》是系列长篇小说,作者是马伯庸。由《古董局中局1:佛头奇案》《古董局中局2:<
清明上河图>之谜》《古董局中局3:掠宝清单》《古董局中局4:明眼梅花》组成,第一部于2012年9月首次出版,第二部于2013年9月首次出版,第三部于2014年12月首次出版,第四部于2016年1月首次出版。 第一、二部于2018年5月修订出版,第三、四部于2018年6月修订出版。
该小说是一部关于古董收藏、买卖、交易的百科全书式小说。柴瓷是中国古董界千金难求的珍贵古董,同时也包含着巨大的商业利益。据悉民国时期留下的十件柴瓷被藏在了未知的深海,只有收齐散落在民间的五个青花人物罐,才能得知五罐的具体坐标,而这五个罐子,又和古董界的“五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愿,北京城中的一个古董店小老板,誓要用尽一切办法得到五罐,掌握青花人物罐的下落,绝不让它们落到赝品头子老朝奉手里,而藏在暗处的老朝奉,自然对这罐子和柴瓷觊觎良久,同时老朝奉的真实身份,也一直萦绕在所有人的心头……
首先,“大悬念”与“小悬念”并存。丹·布朗会在小说的每一章开头都设下一个谜,并在结尾予以拆解。一个个“小悬念”串联成“大悬念”,通过将“期望”与“突发”有机结合,使叙事长时间保持在高潮阶段。用《纽约书评》的话说,“自《哈利·波特》出版以来,还没有哪位小说作者像丹·布朗这样,罪大恶极地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令读者喘不过气来;用一个又一个圈套,哄得读者晕头转向。”这也是《古董局中局》取胜之处,代价是:为保持悬念,有时违反人物的性格逻辑。
其次,多线索叙事。丹·布朗小说有时用对位式写法,从不同视角去写同一件事,呈现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有时则从一个视角推进事件发展,精描出事件发展的前后逻辑。由此形成两条叙事流,后者速度快,前者悬念强,形成既亲切又犀利的风格。马伯庸的小说也是多线的,虽然《古董局中局》是全知视角,但有虚构线、历史线(东陵盗宝)之分,两线若即若离,形成张力。代价是:有时拖慢叙事节奏。
其三,多种知识体系交汇。丹·布朗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阅读者,既知炼金术、符号学,也懂建筑学、密码学。小说不是故事,否则太单薄。情节之外,小说离不开“暗物质”,丹·布朗创造性地将科普引入小说,作为小说的“暗物质”。丹·布朗的小说总在呈现“不一样的世界”,有其独特的底层逻辑、体系、前史和经验,其实都是用偏门知识改造而成。《古董局中局》中古董鉴定、旧京古玩行行规、清末民初历史等知识的铺陈,都是这种“暗物质”,既让故事陌生化,形成欣赏需要的距离感;又能勾起读者好奇心,起到“拴驴”的效果。代价是:与故事主干分离,易成卖弄。
马伯庸(笔名),原名马力,出生于1980年,满族,内蒙古赤峰人,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2004年毕业于新西兰怀卡多大学经管系,2005年开始发表作品,201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古董局中局》《长安的荔枝》《大医》等。曾获2010年人民文学散文奖、2011年朱自清散文奖、2020年茅盾新人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