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
元代无名氏散曲作品
《叨叨令·溪边小径舟横渡》是元代无名氏创作的一支散曲。此曲用许多扑朔迷离的笔墨描绘了一个似乎无人迹、无尘嚣的世外桃源之境,将读者引入迷茫恍惚的境界,最后才出现小屋之主。全曲塑造了一位隐逸高洁的渔父形象,悬念设置精巧,景物描写精彩,意境营造优美。
作品原文
【正宫】叨叨令⑴
溪边小径舟横渡⑵,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⑶,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⑷,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⑸。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正宫:宫调名。叨叨令:曲牌名,属正宫。
⑵舟横渡:化用唐代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一诗中的名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⑶红尘:闹市的飞尘,借指繁华的世俗社会。
⑷也么哥:这三字是元曲常用的感叹词,无实义。
⑸却原来:这三字属于衬字。侬家:吴语自称,犹言我。唐寒山有诗言:“侬家暂下山,入到城隍里。”也用作女子自称。鹦鹉洲: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西南长江中。相传东汉末江夏太守黄祖长子黄射在此大会宾客,有人献鹦鹉,祢衡作《鹦鹉赋》,故名。后祢衡为黄祖所杀,葬于此。自汉以后,由于江水冲刷,屡被浸没,今鹦鹉洲已非宋以前故地。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白话译文
溪边有小路,小船横在渡口,门前的流水清澈如玉。巍巍青山隔断了与尘世来往的路,白云缭绕遮掩了这个所在。告诉你这里是找寻不到的,找不到的啊,我家本住在鹦鹉洲边上。
创作背景
此曲为无名氏所作,在曲中作者描写了寻隐者途中的所见所感,氛围清雅,意境幽邃。白贲在小令《鹦鹉曲》中,刻画了一个怡然自在的不识字渔夫形象,以其意境之美为人所叹服。其时对白贲的《鹦鹉曲》“试续之”的冯子振,所作《鹦鹉曲》就有四十二首。可见白贲的《鹦鹉曲》在当时影响之大。此曲中的“鹦鹉洲”亦因白贲的《鹦鹉曲》,从特定的地名变为渔父居处的代称。据此推测,此曲中的“侬”很可能是个隐逸的渔父。
作品鉴赏
此曲亦如白贲《鹦鹉曲》曲风,力求精致,追求意境之美。“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小溪之上扁舟兀自横渡,作者露面就在寻人,且此时进入了一个“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的幽寂无人的地方。小径通幽,这给作者以希望,继而深人,清澈如玉的溪水之后出现了屋舍,此时曲中依然一派寂静,“烟销日出不见人”(柳宗元渔翁》),可见空有屋舍却无人迹出没。在对清幽秀丽的景色描写之中,亦有些怅惘失落之情。
“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青山高耸隔断了通往俗世繁华的道路,白云萦绕着去路令人无从寻觅。作者本以为已进入了真境,与隐者仅有一步之遥,突然之间又被推开万丈悬望之余,作者也只能“手持白云思远处”(张玉良《南疆山原》),空留叹息。与世隔绝的飘渺圣地不仅让作者不可捉摸,恍惚神迷,也令读者为之魂牵魄动。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重复迭唱,“寻隐者”的艰辛曲折,“寻隐者”不遇的怅惘感伤都包含其中。同时也再次向读者展示了那飘渺圣地的神秘,将读者的迷惑与好奇推向了极致。作者所寻之人到底是谁?那人到底所居何处?“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笔锋一转,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般的惊喜。小屋主人突然露面,此时的作者颇为欣喜。“原来你家就住在鹦鹉洲啊”,为读者解开了心中谜团。小屋主人所居之处为“鹦鹉洲”,而“鹦鹉洲”是为当时人们不言自明的渔父居住之地,“依”的身份亦不点自明。自屈原《渔父》中诞生了一位“世人皆醒我独醉”、不与世俗争流的“渔父”后,其历代“子子孙孙”实际上便成了不求功名、不慕荣华富贵而独善其身的人格精神象征。“渔父”之咏成了古代“隐士”之歌中别具一格的支系,文学长廊中则多了一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璎,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父形象。“渔父”超越了打渔为生的渔夫身份,作为一种不求名利、不慕富贵的隐者精神为文人所崇仰。此曲的成功之处在于悬念的精巧设置、景物的精彩描写、优美意境的营造,更在于塑造了这样一位隐逸高洁的渔父形象。
“渔父”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是现实中真正的渔父。王维的一首“隐士诗”不妨可看作其核心主题:“永怀青岑客,回首白云间。神超物无违,岂系名与宦。”“渔父”之吟为历代文人所喜爱,绝非无因,元代尤其如此——得志而显达者咏之,以见其不失高雅;失意者又借以曲折表达其对现实的不满或失望,同时又将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化到“渔父精神”中去,以忘却现实生活的烦恼,在“超尘脱俗”的心灵净化中求得心理的平衡。白贲《鹦鹉曲》所以能享誉一时,除了其韵用“鱼模”部去声险韵外,“渔父”这一传统母题具有文人心目中特有的“精神美”魅力,是其最根本的原因。而此曲不惮有名作在先,效而再创,也有这样的魅力在召唤。
然而,如果此曲无自己的艺术魅力,恐怕早就湮没无闻了。在历代“渔父”之吟中,以青山、白云喻其高洁脱俗,以轻舟、流水状其自由洒脱,乃是众所撷取兼含比兴的意象。白曲如此,此曲亦如此。但白曲以“侬家鹦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领起全篇,让人一下子进入传统“渔父”的既定精神境界,然后再组合意象,使其表现的精神世界得以形象化,而结句“算从前错怨天公,甚也有安排我处”与之遥相呼应,使全曲颇得爽朗豪放之风。此曲则首先隐约回环,先造其境,使人捉摸不定,产生强烈的探询感,结句则借当时人所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核,复令人再回味、咀嚼。
此曲既得含蓄蕴藉之趣,又不失明朗畅达之风,虽与白曲所取意象大致相同,结构方式则别具一格。细而察之,此曲“溪边小径舟横渡”与白曲“浪花中一叶扁舟”,“青山隔断红尘路”与白曲“觉来时满目青山”,虽句中形象相同,但也各随其曲之意脉与情调,彼此不能互换,而并非增减其字而已。故其虽受白曲影响和启迪,然却是自己的创作。加上作者选押去声韵之《叨叨令》曲体,除“处”“住”为白曲原用韵脚外,“渡”“玉”“路”,均是字熟而韵险,既继承了白曲“险韵”特色,又有自己的匠心,这大概就是此曲并非首唱,又属“无名氏”之作却能流传的原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21:28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