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叨叨令·黄尘万古长安路》是元代
无名氏创作的一支
散曲。此曲讲述的是千百年来,去京城求功名的总是络绎不绝,长安道上总是车马攘攘,可即便是有了功名,有了勋业,有了荣华富贵,都逃脱不了“荒冢一丘草没了”的命运。世事匆匆,人生短暂,一切不过是黄粱一梦。全曲前三句是写实,第四句用的却是虚笔。四句相对,把古今荣枯、虚虚实实联成一个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后三句则在感伤之余,透出一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一种对永恒的向往和追求。
⑵邙(máng)墓:指邙山之上埋葬着王侯将相的坟墓。邙,指
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北。
自古以来,去长安的路上,黄尘滚滚,车马不绝,尽是求取功名的人。北邙山上那些帝王将相的坟墓,残碑断碣,荒草萋萋。楚汉相争时的项羽,是何等不可一世。到头来只落得兵败垓下,自刎乌江。邯郸道上客店中的卢生,在睡梦中享尽荣华富贵,醒来时主人的黄粱米饭还没有蒸熟,只见窗外森森古木在一片落照之中。人都老了,人都老了,怎能不让人为人世沧桑、英雄失落而伤感呢!
此曲叹世伤怀,其作者及创作时间均失考。千百年来,去京城求功名的总是络绎不绝,殊不知,佼佼功名也好,赫赫勋业也好,荣华富贵也好,都逃脱不了“荒冢一堆草没了”(《
红楼梦》中《
好了歌》)的命运。于是作者写下了这曲叹世伤怀之作。
作者在曲中思索人生,探索存在价值,抒发对短暂人生的痛惜及对功名难就的感慨。“黄尘万古长安路”,长安自古繁华,先后有十七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此,历来是求取功名富贵之人争相奔赴之地。“黄尘”说明这条康庄大道上车马滚滚,“万古”说其历时久远,人们千秋万代未曾改变过对功名富贵的追求。
“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帝王将相生前何等尊荣气派,而死后不过三尺石碑一抔黄土,何等凄惶。当年项羽功名盖世到头来只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折碑三尺”“西风一叶”将视角落于微观,与往昔宏大的场景对比,写出衰微凄切的独特感受。“邯郸”引用卢生的典故,落第卢生途经邯郸住宿,在入睡后做了一场享尽一生荣华富贵的好梦,在断气之时卢生一惊而醒,周围的一切如故,店主人蒸的黄粱饭还没有熟,卢生因而大彻大悟,人生百年不过如此。如今卢生早已不在,只有夕阳照着邯郸古树。于永恒与短暂、静穆与虚华的对照之中,透露出深深的哀痛之情。即便是王侯将相、盖世英雄这样的非凡人物,也不过落了“荒芜一丘草没了”的命运,何况世间凡人,纵然争取到了功名勋业,短暂一生一闪而过,也不过如黄粱一梦。
“老了人也么哥,老了人也么哥”,重叠咏叹,有“哀吾生之须臾”(
苏轼《
赤壁赋》)之感,“托遗响于悲风”(苏轼《赤壁赋》)之意,读之不禁与作者一道“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曹操《
短歌行》)。“英雄尽是伤心处”一句,作者以英雄自比,亦是为群体发声,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伤心”可见作者的态度,作者并非反对奔赴“长安路”追求功名富贵,而是感叹人世匆忙,“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而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
曹丕《
典论·论文》),不难读出作者的历史幻灭感与人生虚无感。
此曲是作者作为个体生命,在压抑下的发出的叹息。“昔”与“今”的重叠印象,“有”与“无”的物象交织,“永恒”与“短暂”的存在对比,读此曲,仿佛经历了一场时空的游历,使得读者亦萌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渺小之感,不禁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