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底惠普实验室与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FDC)共同推出了一款经济型的可卷曲电子显示器原型。这种可卷曲显示器几乎完全由塑料制成,厚度像纸一样薄。与现在的
电脑显示器相比,这种技术可以让显示器更易于携带,消耗更少的能量,而且制造成本非常廉价。
可卷曲显示器采用惠普实验室(HP Labs)发明的“自定位压印光刻(SAIL)”技术。SAIL技术可以自动计算并调整印制在柔性衬底上的模式化信息,使液晶分子及控制电路保持完美的排列方式,无需担心这些信息在印制过程中由于软性衬底可能产生的扭曲而导致排列混乱。SAIL可以一举淘汰沿用30多年的光刻技术,让薄膜晶体管直接印刷在柔性材料上,因此能够采用低成本的滚筒式(Roll-to-Roll)生产方法,连续不断地在可以卷曲的柔性材料上印制薄膜晶体管,就像印刷纸张一样,这样的连续生产过程比单张式制造成本低廉很多。
传统液晶显示器沉重并且昂贵,因为构成液晶显示器主体的液晶屏沉重而又昂贵。每一块液晶屏由两片
导电玻璃组成,可以把它看做由两片导电玻璃相对放置、彼此间隙为特定厚度、利用特殊材料贴合起来并固定的“玻璃盒”。在玻璃盒内部,是被称为TFT的
薄膜晶体管。为了制造薄膜晶体管,需要在导电玻璃内层进行刻胶、曝光、显影、蚀刻、丝网印刷等一系列复杂而又精细的工艺。为了制造越来越大的显示器,生产企业必须不断投资进行生产线升级改造,新型大屏幕显示器的价格自然居高不下。
就液晶显示原理而言,玻璃板并不是必须的。液晶是1888年由奥地利植物学家Reinitzer发现的,它是一种介于固体与液体之间、具有规则性分子排列的有机化合物。在不同电流电场作用下,液晶分子会规则旋转90度,产生透光度的差别,如此在电源ON/OFF下,产生明暗变化,依此原理控制每个像素,便可构成所需的图像。即使不用
导电玻璃,而用其它的导电介质做液晶分子的载体,液晶分子仍然可以工作。但在现有生产工艺中,装有液晶分子的导电介质需要在不同工艺之间传递,这就需要非常精准的定位,如果前后工序出现定位误差,液晶屏就不能正常工作。为了避免任何可能出现的定位偏移,特别是导电介质自身弹性引起的拉伸变形,具有足够刚性的导电玻璃,就成了制造液晶屏的理想选择。
随着液晶显示器幅面越来越大,以导电玻璃为基础的液晶屏笨重、昂贵的缺点也越发突出。一些企业和科学家开始研究使用柔性材料制作液晶显示器。
柔性显示器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如何在具有弹性的柔性材料上,实现制造工艺的准确定位。一种可以想到的做法,是先把柔性材料(例如塑料)贴附在类似玻璃的无弹性材质上,在完成一系列的电路板印制、蚀刻等精密工艺后,再把带着做好了晶体管薄膜的柔性材料剥离下来。但采用这种方法,目前还不能制作大幅面柔性显示器,而且只能单张制作,距离低成本工业化制造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采用SAIL技术的可卷曲显示器比传统显示器最多可以减少90%的材料用量。大规模生产这种可卷曲显示器可以减少笔记本电脑、智能电话和其他电子设备的成本。因为在这些产品中,显示器是一个比较昂贵的部分。
“这款由
惠普公司和FDC合作制造的显示器,证明我们将给快速发展的显示器市场带来一场技术革新。”惠普实验室(HP Labs)信息表面学实验室总监卡尔·陶西格说:“除了提供一个较低成本的制造流程之外,SAIL技术还代表了一种更具可持续性、更环保的电子显示器制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