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盲蝽
半翅目盲蝽科动物
可可盲蝽(Helopeltie fasciaticollis Piouys)分为半翅目盲蝽科。其成虫、若虫刺吸寄主幼嫩组织汁液,被害后的嫩梢或幼果凋萎、皱缩、干枯。中后期的果背害后表面出现黑褐色斑块,由于失水最后产生硬疤。被害的植株生长和产量均受极大影响。
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7.5mm左右,雄虫体长5~6mm,体有黄绿色、黄色或黄褐色等各种体色变化。具有黑褐色斑点。复眼突出,触角细长,其长度为体长的两倍,其第1节长为头部加前胸的长度,中胸小盾片后方具一竖立而略向后弯曲的杆状突起,其端部膨大。翅半透明。足黄褐色,散生着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斑点。雌虫前胸背板橙黄色,后缘有三角形斑纹,雄虫前胸背板全黑色。
若虫:成熟若虫体长4~5mm,淡褐色,复眼赤色,触角、小盾片突起和足黄褐色,并具黑褐色斑点。若虫期各龄体形及颜色的变化较大。
卵: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为黄褐色。近圆筒形,中间略弯曲,下端钝圆,上端稍扁平,卵盖的两侧附有长短不一的两根附属丝。
分布与寄主
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台湾。
寄主主要为:可可、腰果、胡椒、咖啡、柱果、油梨、番石榴、茶、桉树、台湾相思、大红花等多种热带作物、林木、果树、花卉和药用植物。
生活习性
在海南一年发生10~12代,世代重叠,无越冬现象。在一年中发生高峰期因作物而异。一世代历期21~97天,成虫期9~63天,平均30天;卵期5~18天,平均8天,若虫期518天,平均14天。
危害与防治
危害
成虫和若虫为害芽、嫩梢、嫩叶、花和果实。芽和嫩梢受害可致枯死,嫩叶被害多致畸形,花和幼果被害可致枯萎,生长期的果荚被害产生硬疤,影响果实生长以至成为黑褐色僵果。被害植株生长和产量均受极大影响,甚至失收。
防治方法
1、经常巡视田间,注意虫情动态。可可盲蝽的发生与作物的物候关系非常密切,利用其趋嫩性,经常检查田间物候较早的植株,即可及时发现虫情,并根据田间物候发展和虫口密度变化,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2、加强栽培管理,创造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因素。
(1)加强水肥管理和修枝整形,促使作物物候整齐,以达到缩短受害时间和减少繁殖场所。
(2)避免不同品种混种,以便于害虫的管理。
3、避免选用可可盲蝽的中间寄主作为防风林树种,对原有的防风林,应随时掌握其物候和虫情,以便及时喷药防治。
4、化学防治。以下各种农药和施用方法能有效地防治可可盲蝽。
(1)40%乐果油加水稀释1000倍喷雾。
(2)50%敌敌畏乳油加水稀释2000倍喷雾。
(3)用溴氰菊酯每亩0.59有效成分加水200g作超低容量喷雾。
(4)50%马拉硫磷乳油加水稀释2000倍喷雾。
(5)20%速灭杀丁加水稀释3000倍喷雾。
(6)用乐果、敌百虫和锯木糠按1:1:40的比例制成烟剂,对高树冠熏烟。
使用上述农药防治可可盲蝽,应注意到它们不兼备杀卵作用,因此,隔7~10天还须再喷药一次。同时要经常更换农药种类,以免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7:47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与寄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