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双年展
大型国际艺术展览
台北双年展的举办自1998南条史生策划的《欲望场域》以来,经历了2000年杰宏·尚斯+徐文瑞策划的的《无法无天》、2002年的巴特缪·马力+王嘉骥策划的《世界剧场》;至2004台北双年展将主题定为《在乎现实吗?》、2006年(限制级)瑜伽(Dirty Yoga) ,旨在探讨艺术的社会实践层面及其相应之美学价值,强调艺术家涉入社会、政治现实中所具有的敏锐度与包容力,尝试开拓当代艺术的社会性与公共性,期望能为艺术创作提供另一新的视域。
发展历史
台北双年展(Taipei Biennial)是台北市立美术馆每两年举办一次之大型国际艺术展览。第一届展览由日籍策展人南条史生策画,于1998年6月13日开幕,参展艺术家来自中国大陆、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第二届(2000年)之后引入双策展人制度,每届展览均由一位台湾籍艺术家与一位外籍艺术家共同策画,参展国家亦大幅增加。至2008年为止,本展览已迈入第六届。
历届展览
1998年:欲望场域(Site of Desire)
2000年:无法无天(The Sky is the Limit)
2002年:世界剧场(Great Theatre of the World)
2004届
2004年:在乎现实吗?(Do You Believe in Reality?)
展览地点: 台北市立美术馆
参展艺术家:Apotik Komik、The Atlas Group、Bili Bidjocka、张永和、陈界仁、David Claerbout、Jeremy Deller、Heri Dono、富山直哉、Jeanne van Heeswijk with Rolf Engelen,Siebe Thissen,Frans Vermeer and Innbetween、The Kingpins、Rem Koolhaas、郭奕臣、Franciska Lambrechts and Honoreo、梁思聪、林宏璋、长征-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 《延川剪纸大普查》、Steve McQueen、Jean-Luc Moulene、Otobong Nkanga、小野洋子、Gabriel Orozco、Pratchaya Phinthong、Raqs Media Collective、Martha Rosler、Anri Sala、Maruch Santiz-Gomez、崔广宁、Agnes Varda、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杨福东、叶伟立+刘和让
台北双年展的举办自1998南条史生策划的《欲望场域》以来,经历了2000年杰宏·尚斯+徐文瑞策划的的《无法无天》、2002年的巴特缪·马力+王嘉骥策划的《世界剧场》;至2004台北双年展将主题定为《在乎现实吗?》,旨在探讨艺术的社会实践层面及其相应之美学价值,强调艺术家涉入社会、政治现实中所具有的敏锐度与包容力,尝试开拓当代艺术的社会性与公共性,期望能为艺术创作提供另一新的视域。
此次双年展邀请了三十余位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家共同参与,他们将自身的省察转换为美学形式,并对现实世界提出具体回应。展览内容包括个别艺术创作、集体创作、影片制作、装置艺术和艺术行动等,许多作品同时具备“诗意”和“纪实”的双重特性,对于我们理解所处的当下世界,提供了极具思考性与启发性的指引。其中纪录片单元(共16部)在大厅放映,作为此次展览的引言及基础架构。
来自大陆的艺术家张永和的作品《影室》计划在美术馆的大厅、走廊等空间,为纪录片单元设计出适合放映及观赏,并可与其他作品融合一气的流动性空间。杨福东在的作品《代号与曼特》录影装置中制作了了一个曲折回绕的迷宫城堡,以隐喻的方式阐述人们生活中瞬间流逝与不可掌握的经验与片断的记忆状态。《延川剪纸大普查》是“长征 -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整个计划中目前的最新行动,以田野调查和纪录影片的手法对剪纸技艺的流传进行全面普查,探讨传统技艺在当今现代化社会中存续的诸多议题,从中国传统的审美符号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符号单元出发,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生活、个人与社会、传承与创新之中重新发掘民间的力量。
台北双年展国际研讨会于10月23、24日同步召开,以现代与现实、纪实与现实、艺术实践与现实为三大主题,用另一个角度来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的现象。大会参与者分别为上届文献展策展人欧圭·恩维佐、著名美国艺术家玛莎·罗丝勒、澳大利亚著名理论家葛森·哈吉和长征基金会负责人卢杰等人。
2006届
2006年:(限制级)瑜伽(Dirty Yoga)
继 2004 年台北双年展“你在乎现实吗?”,11月4日台北巿立美术馆将开展两年一度的“ 2006 台北双年展”。本届将由美国纽约新当代美术馆资深策展人丹.卡麦隆( Dan Cameron )以及台湾的王俊杰拍档,共同策划第5届的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
台北双年展2006年是第5届,也就是迈入第10年,2006年主题订为“之间”(Between This),以台北作为一种全球化生活圈底下的缩影,透过极端快速的社会变动与生活流形,观察人们追求创新与蔚为风潮的生活方式。充分凸显欲望的获取与恐惧失去的复杂心理,探讨当下人们所处状态的双重性与暧昧,以及在不同的两个端点间的中间性。为了搭配主题,从日常生活出发,探索台北的国际定位,两位策展人特地选择台北最新开幕的大型瑜珈中心──True Yoga 作为“ 2006 台北双年展”开幕场地。
2004台湾双年展
此外,展览还特别设计了多项艺术教育活动,配合重新结合的新颖和实验性的艺术活动。为大众提供观赏之外的乐趣,推广及促进艺术交流。
2006台北双年展策展人简介
丹·卡麦隆为纽约新当代美术馆 ( 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资深策展人。逾 20 年的策展经验,不但在美 国艺术圈扮演相当独特的角色。而且也是 第一位受邀至欧、亚两洲筹办大型双年展的美国策展人; 1988 年负责威尼斯双年展时负责《开放》( Aperto ) 专题活动, 2003 年担任“第八届伊斯坦堡双年展”策展人。
王俊杰是台湾最早从事录像装置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之一,近年来身兼独立策展人,尤其关注科技艺术发展的新趋势。王氏主要负责展览策划,包括国美馆“漫游者:2004国际数字艺术大展”,及北美馆“异响──国际声音艺术展”。
2008届
2008年9月11至12日预展,展期自9月13日至2009年1月4日止。
当前亚太地区最显著的双年展串连计画,即属“2008艺术罗盘”(ArtCompass2008),该计画由雪梨双年展主办单位于2007年6月威尼斯双年展开幕时对外宣布,将进行与其他四项包括横滨三年展、光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新加坡双年展等合作,期能藉由开幕时间接近、地域相邻的展览串联,吸引各地艺术界人士与爱好者,一次安排参观五项艺术盛事。
该五项双年展开幕时间均安排于2008年九月,由于台北双年展的惯例开幕时间为当年11月,因时程因素未获该计画邀请。然而北美馆在知悉该串联计画后,旋即展开因应措施。
体察该罗盘计画的精神,在利用开展时间的接近与交通动线的便利,成为吸引国际艺术界访客行程安排的实益,因此台北双年展首先缩短展览筹备时程,将开幕时间大幅提前至2008年9月,此举固然将严重压缩筹办时间,却能提供掌握争取国际访客的重要条件,提高将台北双年展排入亚太艺术参访行程的吸引力,同时更能据此与亚太各大双年展展开文宣交流合作。
北美馆2008年2月同时邀请与上海双年展主办单位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广州三年展主办单位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璜生,及广州三年展策展人孙晓枫来台洽谈合作事宜,包括媒体与文宣资源合作、网站协助行销、贵宾邀访与组团参观等合作方式等面向均达成共识。目前在上海双年展的首页,台北双年展的图示连结已经与2008艺术罗盘计画的图示并置,而广州三年展网站亦设置台北双年展的连结,与艺术罗盘成员的上海、光州、横滨、新加坡、雪梨等双年展,和柏林双年展、利物浦双年展等并排安放。
2008年9月文化局李永萍局长及谢小韫馆长与台北双年展展务人员预计分别参访釜山、上海与广州等三处双年展开幕活动,上海与广州参访团邀请媒体同行,釜山参访方面已邀请参与特别展出计画的五位台湾艺术家出席,北美馆亦将派员与艺术家一起参加釜山双年展开幕,同时此广州、上海两双年展亦将派团来访台北双年展。
当下世界各双年展正处于微妙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尤其地域相近的双年展更为显著,北美馆自当在此国际艺术现势中力求突破,寻求国际艺坛的再次肯定。台北双年展自1998年正式采取国际双年展型态以来一路累积,致力扮演艺术发声的国际平台,此次虽未能加入艺术罗盘计画,但北美馆仍积极应变,从开幕时程调整、与各双年展负责人会商,到文宣资源与参访共享,仍试图发挥台北双年展一向具备的国际性格,未来也当珍视这得来不易的成果。
2010届
2010年台北双年展起跑 回应双年展机制 2010台北双年展策展人合影
继“2008台北双年展”之后,台北市立美术馆2010年的“台北双年展”已经起跑,将于2011年9月初盛大开展。本届将由伊朗籍的提达.佐赫德(Tirdad Zolghadr)以及台湾的林宏璋担纲,共同策划2011年的第七届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
包含着台北双年展相较于其它双年展的特殊性? 其本身是否有着较为良好的因素? 如果如此,那么是否有着更新、更好的展览模式可以让专业及一般观众共同参与?双年展与个展、超级大展、研讨会、以及影展的差异为何?利用双年展机制又如何可以让其它展演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以及如何让双年展本身成为检验展演机制的工具? 更能让双年展展演成为能够满足在专业、地理及文化差异性的期待?这些问题当然不能仅仅以标题宣誓的方式就能够响应:为了标题而订立标题并不能为双年展本身带来任何益处,因为标题的存在绝对不是其先决条件。双年展真正主题必须从与艺术家互动的开始,换言之,上述的问题必须从艺术开启合作性对话关系,同时从旧作、新作、以及限定场域的作品与展演开始定义展览本身的特性及核心。
但同时,这些问题不能仅仅从艺术家选择及展览内容设计就可以响应,这里必须要有真正将双年展机制重新结构与脉络的方式。这种种自我反观的特质必须反应在这次双年展规划上有着下列五个展演主轴:双年展本身的历史观照、持续化脉络性介入、实验及开放的教育行动、前瞻性文化节目的规划、以及赋予艺术更主动及更广的参与权。尤其后者特别重要,因为在当代艺术工作者本身就具有多元的特性:艺术、策展、教育、知识、社会行动者等等。这不只意味着艺术工作者跨越其本身场域的能力,同时也是经由责任与能力赋予所形成的艺术政治姿态。
因而,从这个概念所出发的台北双年展是朝向都会空间扩展的行动,但这不是意谓将艺术品放置于城市中分散的展场,而是让馆外空间与台北美术馆结合为殊异的展演氛围,同时也桥接双年展与在地文化机制的艺术生产。这些概念必须是对于双年展历史中充塞假性政治与团结告别的开始:这不是将社会政治的要求放置在一种安全距离之外的姿态,而是将文化本身从它的内部及外部同时展开的策略与途径;同时从展演机制试验着双年展本身的论述空间,适当的响应策展行为作为批判工具的开端。 (林宏璋与提达.佐赫德/Tirdad Zolghadr)
Zolghadr现居住在柏林,身兼独立策展人及作家,是frieze杂志等出版物撰稿人,并任教于纽约巴德学院策展研究中心。Zolghadr近期担任“2009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阿拉伯联合大公国国家馆”策展人,也是威尼斯双年展顾问群成员,同时是2005年沙加双年展(Sharjah Biennial)策展人之一,并与Nav Haq合作一长期展览计划Lapdogs of the Bourgeoisie,他同时也是艺术家养老信托(Artist Pension Trust)、古根汉阿布达比分馆(Guggenheim Abu Dhabi)策展顾问,及Cabinet杂志主编。Zolghadr的第一部小说《Softcore》于2007由Telegram Books发行(已翻译成德语,意大利语,法语)。目前正在进行的计划有:斯洛维尼亚马拉艺廊展览及他的第二部小说《Top Ten》。
林宏璋现居住于台北,纽约大学艺术与人文博士,是艺术家、作家与策展人,任教于台北艺术大学。林宏璋曾参展2004台北双年展、鹿特丹电影节国际展览(2008)、曼彻斯特亚洲三年展(2008),也是“2007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的策展人。他对文化现象的热忱反映在其文字及创作。出版过《界限内外:跨领域艺术在台湾》Blurring Boundaries: Interdisciplinary Art in Taiwan 及《后当代艺术征候:书写于在地之上》,并自2004年成立“频道A (Channel A)”艺术团体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8 21:31
目录
概述
发展历史
历届展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