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南川(英语:Typhoon Namtheun,老挝语:ນ້ຳເທີນ,国际编号:2119,联合台风警报中心:23W)为
2021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9个被命名的风暴。“南川”一名来源于老挝,意思为老挝中北部河流
南屯河,是湄公河左岸支流之一以及老挝重要的水电发电河流。本次为该名称第四次使用。
命名由来
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系统。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
“南川”一名来源于老挝,意思为老挝中北部的河流
南屯河,位于甘蒙省及博利坎赛省,是湄公河的左岸支流之一,亦是老挝重要的水力发电河流。“南川”这一名称是第四次被使用,在命名表中排在第104位。
发展过程
风暴生成
10月8日,一个热带扰动在威克岛南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扰动编号95W。上午9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24小时热带气旋形成概率评级提升为“中”。
10月9日下午14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晚间20时,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布烈风警报。晚间2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24小时热带气旋形成概率评级提升为“高”,并对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
10月10日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给予热带气旋正式编号23W。同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国际编号2119,并命名“南川”。上午11时,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将其起编升格为热带风暴。下午14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
风切困境
台风“南川”于10月10日上午获得命名时,
台风狮子山与
台风圆规两个由大环流季风低压发展而来的风暴正处在活跃时期,两系统的活跃导致西北太平洋大片区域被强烈风切变笼罩。在强烈风切变的压制下,初生的小环流的“南川”结构松散,强度难以发展。从10日上午11时起编至13日凌晨2时,中国中央气象台一直将其定强维持在18米/秒,998百帕。
由于持续强风切变的存在,“南川”一直未能取得显著发展,强度甚至一度有所回落。10月13日早晨5时,中央气象台将其强度提升为20米/秒,995百帕。上午8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下午14时,中央气象台将其强度下调为18米/秒,998百帕。
10月13日下午17时,中央气象台认定“南川”减弱为热带低压,考虑其持续远离中国陆地,并结合当时主流数值预报模式分析认为其后续再次发展加强的可能性较低而对其停止编号。
重新发展
中央气象台对“南川”停止编号之后,其系统环流并没有直接消散解体,而日本气象厅、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等机构仍然保持对“南川”的监测与编号。13日晚些时间,在暖海水与强烈风切变的共同作用下,“南川”逐渐爆出了强烈的
中心冷云盖(CCC)。
10月14日之后,随着
台风圆规等西部系统逐渐消亡,风切变趋于减弱,“南川”强度开始重新发展。14日上午,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重新升格为热带风暴。
10月15日,随着逐渐靠近西风带带来的极向流出的增强与尚可的海水温度,“南川”逐渐开始构建中心密集云盖(CDO),逐渐发展出云卷风眼,表明其强度开始显著发展,其底层结构亦开始快速建立巩固。
10月16日,“南川”构建出了厚实的中心密集云盖,在北纬30度附近开出了一个台风眼并构建了比先前更加厚实的底层眼墙,其结构与风场扫描数据都表明其强度较先前有了显著发展。下午14时,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一级台风,标志着“南川”达到其生命周期的强度巅峰。
转温东行
随着下垫面条件的逐渐恶化与进一步靠近西风带、风切变的加强,“南川”走过短暂的巅峰并在与斜压带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减弱变性为温带气旋。10月16日晚20时,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将其降格为热带风暴。
10月17日上午8时,日本气象厅认定“南川”完成转化为温带气旋。
10月18日凌晨2时,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热带低压,并于同日下午14时判定其完成转化为温带气旋。
在盛行西风的作用下,“南川”转化而成的温带气旋快速东行至北美太平洋沿岸,并在10月21日再度爆炸性增强,发展成为一个强劲的
炸弹气旋,其温带气旋鼎盛时期中心气压低达951百帕。最后,“南川”转化而成的温带气旋沿着北美西海岸转向北上并逐渐减弱,最终于10月22日被其西部东行的一个新温带气旋合并吸收。
事后调整
在事后发布的最佳路径中,中国气象局补充修订了“南川”在初报中10月13日被其撤编后的后续发展的路径与强度数据,将其10月16日在北纬30度附近达到的巅峰强度修订为12级,33米/秒,975百帕的台风,并将其10月13日前第一次的强度峰值上调至23米/秒。日本气象厅则将其10月16日强度巅峰时期升格为强热带风暴的时间提前至上午8时,但将其气压上调至996百帕,而对其最大风速仍然维持十分钟50海里/小时的评价。
台风特点
“南川”是一个小环流的台风,前期受到台风狮子山、台风圆规两系统活跃而产生的强烈风切变的压制一度难以发展,并在强风切变与暖海水的相互作用下爆发出强劲的中央冷云盖。此时主流机构预测其后续发展前景不理想,并预测其将在北纬30度附近消散。
然而在风切变减弱之后,“南川”借助尚可的海温与接近西风带来的极向流出得以重新发展,甚至在北纬30度附近开出了一个台风眼,构建了厚实的底层眼墙。“南川”强盛时期不仅底层结构稳固,其风场扫描亦显示有大片55海里/小时的风旗,标志着其巅峰时期有着不俗的强度。
在“南川”与斜压带相互作用并转化为温带气旋后,其在北美太平洋沿岸海域再度发展,并爆炸性发展为了一个炸弹气旋,鼎盛时期中心最低气压低至951百帕,在温带气旋中亦属于较强的水平。
“南川”的发展程度极大地超出了各机构的预期,表现了暖池上台风尺寸环流趋小、气压偏高,而强度增强,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该时期海洋环境与气候的异常,其发展加强机理亦有许多值得研究之处。
台风影响
“南川”在西北太平洋远洋深处活动,未对西北太平洋地区陆地产生直接吹袭的破坏性影响,但是在其转化为温带气旋后东行至北美并发展为一个炸弹气旋,对北美西海岸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强风雨雪天气影响。
据美国《新闻周刊》报导,“南川”转温后的风暴系统将于22日抵达北美太平洋沿岸,一位气象专家预测其可能成为“西北太平洋沿岸史上最强风暴”。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气象学家克利夫·马斯将接近美国西北海岸的“南川”的转温风暴描述为“非常事件”。马斯表示,“南川”的转温风暴是西北海岸有记录以来最强的风暴之一,中心的海平面气压低至951百帕,相当于热带系统中的三级飓风,而当地沿海地区的历史记录中最强温带风暴的中心最低气压为950百帕。10月21日早上的卫星图像显示,“南川”转温风暴云层正不断向低层中心旋转,一道锋面即将登陆西北海岸并导致陆地上大量降水。
天气网站AccuWeather将“南川”的转温风暴描述为“袭击美国西北海岸的风暴大游行”的第一个,并将其称为“炸弹气旋野兽”。AccuWeather气象学家玛丽·吉尔伯特预测,充满水汽的巨大的“南川”转温风暴将为美国部分地区带来降雨、大风甚至降雪。吉尔伯特认为,在当周暴风雨结束后,“南川”转温的炸弹气旋将引发严重的恶劣天气,这场风暴将给西部部分地区带来非常大的降雨、大风和大雪天气,主要从24日持续至25日晚间。最大的降雨可能会影响加利福尼亚州中部和北部的部分地区。虽然任何降雨最终都将有助于减少干旱问题,但短时间快速的强降水会导致山洪暴发和泥石流,特别是对于近期遭受山火破坏的地区而言。最严重的降雪可能仅限于内华达山脉海拔最高地区,但降雪量有可能接近关口并可能导致通行中断。另外,气象学家亚历克斯·索斯诺斯基和梅根·墨索林补充认为,“南川”的转温风暴有利于降温与缓解加州的山火情况。
福克斯天气气象学家斯蒂芬·麦克劳德表示,温带气旋强度爆发在太平洋地区相当常见,因为有足够的水面面积来加强。这种情况在大西洋海岸线也时有发生但并不常见。预测这种现象相当困难,尤其是当预测模型运行发生变化时。通常这种情况为实时发生,而且尤其在卫星图像上观测到气旋爆发性增强会比较容易辨认。以“南川”转温风暴的强度在西海岸登陆,将通过大风造成大范围严重破坏。但好在“南川”转温风暴爆发增强后将减弱并向北移动,并在近海与陆地保持一定距离,相对而言这条路径将减轻其带来的灾情。麦克劳德还表示,这场风暴的冷锋最终将于22日晚些时候席卷华盛顿州西部,给西雅图地区带来大约半英寸到一英寸的降雨量,使得当地阵风达到每小时25~35英里,这在当地10月中旬仍比较常见。“南川”转温风暴之后仍然有大量活跃的天气系统,因为西风急流已催生出多个强劲的温带风暴,它们将穿越太平洋并到达北美西北海岸,但都没有产生任何特别重大的影响。
台风趣闻
台风“南川”于2021年10月10日获得命名,使得其与同时其活跃的台风狮子山、台风圆规又一次形成三台共舞的局面。早在2010年,以“狮子山”“圆规”“南川”为名的三个台风形成了三台共舞,这是时隔11年,以“狮子山”“圆规”“南川”为名的三个台风再次形成三台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