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雪丽
1968年发生的台风
1968年的台风雪丽(Typhoon Shirley),是一个西北太平洋上出现的热带气旋,是少数风眼直接掠过香港市区的台风。
现象描述
在进入南中国海后,雪丽向偏北移动。在8月20日上午6时10分(香港时间),雪丽位于香港东南约564公里,香港天文台 (当时称皇家香港天文台) 悬挂1号戒备讯号。当日下午6时15分(香港时间),天文台悬挂3号强风信号。当晚9时,雪丽位于东沙群岛东南偏南约130公里,东沙群岛录得约每小时111公里风速。
在8月21日凌晨,雪丽转向西北移动,直吹香港。当日清晨6时,雪丽位于香港东南约240公里,天文台悬挂7号烈风或暴风讯号 (相等于现今的8号东北烈风或暴风讯号)。当日下午,雪丽增强至台风;在当日下午12时20分,侦察机录得每小时约140公里的风速。
在当日下午2时49分,天文台悬挂9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并在下午4时10分改挂10号飓风信号。在那时,雪丽位于大老山东南偏南约72公里。在下午5时45分,侦察机录得每小时约148公里风速。当晚7时至9时30分,雪丽的风眼掠过天文台总部。当时,天文台总部附近天阴密云和下大雨。同时,录得风速和台风本身都开始减弱。当晚7时,天文台录得968.7百帕斯卡的最低气压。
当晚,雪丽继续向西北移动,并在当晚午夜减弱为强烈热带风暴。同时,天文台在晚上11时45分改挂6号烈风或暴风信号讯号 (相等于现今的8号西南烈风或暴风讯号)。当时,雪丽位于大老山西北偏北约72公里。
在8月22日5时25分,天文台改挂3号强风信号。在那时,雪丽位于香港西北约177公里,在广东省减弱成一个低气压。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于当日中午12时10分除下。
产生机理
1968年8月17日,一个热带低气压在马尼拉以东约1200公里处形成,向西移动。在8月18日上午6时03分(香港时间),侦察机报告在风眼附近的海平线气压为991百帕斯卡,该热带气旋被命名为雪丽。形成后的雪丽向西北偏西移动,直吹往菲律宾吕宋岛北部。当时,雪丽的直径为580公里左右。
在8月19日早上(香港时间),侦察机在风眼附近录得962百帕斯卡之海平面气压,雪丽正式增强至强烈热带风暴程度。在当日下午3时,一个在吕宋岛,位于风眼以西120公里的气象站录得每小时74公里风速。
研究历史
气压数据
最接近距离 :天文台总部0公里,澳门东北56公里
天文台总部录得最低气压 :968.7百帕斯卡,瞬时968.6百帕斯卡
澳门录得最低气压 :970.0百帕斯卡
最高风速(一小时平均) :天文台68km/h,横澜岛124km/h,澳门74km/h
阵风风速 :天文台133km/h,横澜岛209km/h,澳门130km/h
英属香港
葡属澳门
发生实例
英属香港
天文台在8月20日早上6时10分悬挂一号戒备信号,当时雪丽集结于香港之东南约650公里。随着雪丽继续移近,天文台在晚上6时15分改挂三号强风信号。
雪丽在8月21日清晨改向西北移动,朝向香港,天文台在早上7时正改挂七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当时风暴集结于香港之东南约280公里。下午雪丽增强成一台风。因其环流增强,天文台在下午2时40分改挂九号烈风或暴风风力增强信号取代七号信号,表示烈风增强。当确定风眼将会穿越香港时,天文台在下午4时10分改挂十号飓风信号,当时雪丽集结于天文台之东南约80公里。雪丽的风眼于下午7时至9时30分穿越天文台,其间风力下降,但仍然密云有雨,台风似乎稍为减弱。天文台在晚上7时测得最低瞬时海平面气压968.7百帕斯卡,是有纪录以来八月份的最低纪录。
雪丽于黄昏时继续向西北移动,并在午夜减弱成一强热带风暴。天文台在晚上11时45分改挂六号西南烈风或暴风信号取代十号信号,当时风暴集结于天文台西北偏北约90公里。随着风势缓慢缓和,天文台在翌日清晨5时25分改挂三号强风信号取代六号信号,当时风暴集结于香港之西北约200公里。雪丽在广东显著减慢,早上后期最后减弱成一低压区。所有信号在下午12时10分除下。
香港在8月20日黄昏时吹清劲偏北风,8月21日早上吹强风。大老山及横澜岛分别在早上6时及早上8时开始吹烈风,香港也在下午3时左右普遍吹烈风。下午风力继续增强,部分地方在下午4时左右达飓风程度。大老山及横澜岛分别测得最高阵风为每小时204及209公里。
风眼到达时,风力急剧下降,普遍吹微风。风势静止两小时左右。大部分地区在晚上10时开始吹偏南烈风,并持续至8月22日初。风势开始缓慢减弱,但香港普遍仍然吹强风至下午初期。
葡属澳门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7 01:01
目录
概述
现象描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