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飞燕
2018年第21号台风
超强台风飞燕(英语:Super Typhoon Jebi;台湾地区译名:燕子;国际编号:1821;联合台风警报中心:25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Maymay)是2018年太平洋台风季中第21个被命名的风暴。“飞燕”一名来源于韩国,名称意义即燕子。
命名由来
为避免台风名称的混乱,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香港举行的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会第30次会议上决定规范台风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个命名表,然后按照顺序年复一年地循环重复使用。该命名表共140个名字,由WMO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和地区提供。其中“飞燕”是韩国提供的10个名字之一,名称意义即燕子。
发展过程
2018年8月25日1时15分许,一个热带扰动马绍尔群岛附近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给予其扰动编号94W。当日15时许,日本气象厅将其认定为低压区。
8月26日14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给予“LOW”的评级。
8月27日4时30分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提升为“MEDIUM”,并表示初时该系统组织松散,但随后其低层环流中心逐渐巩固,呈现热带气旋之雏形。当日10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提升为“HIGH”,并同步发出热带气旋形成警报(TCFA)。稍后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热带低气压。当日15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低压,并给予其正式编号25W。当日21时许,因该系统对流变得活跃,日本气象厅对其发出烈风警报(GW)。
8月28日9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同时日本气象厅亦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给予其国际编号1821,并将其命名为“飞燕”。随后中央气象台将其升格为热带风暴。此时虽然“飞燕”受到干空气入侵,但其所在环境优良,海水温度达28℃,垂直风切变微弱,高空辐散良好,有利于飞燕的强度稳步上扬。
8月29日2时许,日本气象厅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当日5时许,中央气象台亦将其升格为强热带风暴。此时“飞燕”稳定地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并吸收温度达29~30℃的海水源源不绝地供应的能量,在当日下午迅速而显著增强,扺挡干空气并发展出“云卷风眼”,低层风眼亦显现在微波图像上。当日14时许,中央气象台和日本气象厅先后将其升格为台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一级台风。
8月30日2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二级台风。当日5时许,中央气象台将其升格为强台风。当日8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三级台风。当日17时许,中央气象台将其升格为超强台风。当日20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四级台风。
8月31日2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升格为五级台风。当日8时许,日本气象厅给出了55米/秒(105节)的最高十分钟平均风速评价。当日14时许,中央气象台给出了65米/秒的最高两分钟平均风速评价,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给出了150节的最高一分钟平均风速评价。此后,“飞燕”开始进行眼壁置换,其强度逐渐减弱。
9月1日14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四级台风。
9月2日8时许,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强台风。此时“飞燕”完成眼壁置换并打开一个大型风眼,同时其移动到副热带高压西侧并转向偏北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减弱。当日14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三级台风。
9月3日14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二级台风。
9月4日8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降格为一级台风。当日12时许,“飞燕”在日本四国岛德岛县附近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4级(4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45百帕,成为近25年以来登陆日本的最强台风。当日13时许,“飞燕”在日本本州岛兵库县神户市再次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仍有14级(4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45百帕。当日17时许,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台风。当日20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认定其已转化为温带气旋。当日23时许,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对其发布最后警报(FW)。
9月5日2时许,日本气象厅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当日5时许,中央气象台将其降格为强热带风暴。当日8时,中央气象台认定“飞燕”已在日本海北部转化为温带气旋并对其停止编号,稍后日本气象厅亦认定其已转化为温带气旋。
在事后发布的最佳路径中,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将其巅峰风速由150节上调至155节,巅峰气压由910百帕下调至907百帕。
台风特点
2018年第21号台风“飞燕”于8月28日8时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先后于9月4日12时和13时在日本四国岛德岛县和本州岛兵库县登陆,登陆时最低气压955百帕,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14级,与2017年第13号台风“天鸽”登陆珠海时相当。这是1993年以来登陆日本最强的台风。
强度强、登陆前后移速快是“飞燕”的最大特点。“飞燕”登陆日本时,移动速度突然加快,高达70千米/小时,自南向北穿过日本陆地仅用了约3个小时,比一般北上台风移速偏快近一倍,这是极为罕见的高速度。正因为有如此高的移动速度,“飞燕”以远高于1961年的“风王”“南茜”的气压,在和歌山、大阪、神户创造了与之相近的风速、像海啸一样的风暴潮,大阪部分站点的潮位甚至打破了“南茜”的纪录。
受西太平洋副高边缘偏南风引导和北部高空槽前的西南风双重叠加作用影响,两股强势的力量拉着‘飞燕’快速移动,同时由于地处副高边缘和西风槽的作用,导致强降雨影响偏强。这就好比甩陀螺,速度快,强度强,一旦突然砸下来,威力不可小觑。
此外,地形因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飞燕”的灾情。日本是一个多山的岛国,四面为海,且平原狭小,“受到地形抬升作用的影响,会对降水产生增幅作用,同时,由于“飞燕”经过地区的岛屿(陆地)相对周边海域来说较小,对台风强度的消减作用较小,致使其强度登陆后仍维持较强级别。
“飞燕”是日本罕见的、以狂风为主要灾害的台风。一般来讲,日本不太怕风,而是怕雨。新世纪以来日本灾害最大的台风是强度仅有强热带风暴的“塔拉斯”,当年它曾造成近2000毫米的累计降水,近百人死亡失踪。历史气象资料表明,高速运动的猛烈台风,虽然来的快去的快累积雨量不会太大,但其狂风和风暴潮仍然非常恐怖,具有摧毁性的力量,始终值得高度警惕。
台风影响
中国
受“飞燕”外围环流影响,中国台湾省宜兰县海岸接连发生3起落海事故,累计7人被海浪卷走而遇难。
日本
受台风“飞燕”影响,日本四国岛、本州岛和北海道等地出现10级以上大风,台风中心经过的地区风力有14~15级,其中大阪瞬时风力达17级,上述地区多个站点风速突破当地历史记录。日本爱知、静冈、高知、奈良、和歌山等地24小时降雨量超过300毫米,其中爱知县最大降雨量达354毫米,突破当地日降雨量历史记录。
“飞燕”打破了日本53个气象站10分钟最大持续风的历史记录,以及日本100个气象站的最大阵风记录。其中,和歌山市于9月4日13时20分左右观测到了57.4米/秒的最大瞬时风速,关西机场于9月4日13时30分左右观测到了52.5米/秒的最大瞬时风速。伴随着大风、强降水,近畿四国和东海地区沿岸潮位急速升高,大阪府、兵库县等多地均观测到潮位新高,也有部分地区发生海水倒灌现象。
受“飞燕”影响,日本国内航空企业取消超过700次国内和国际航班,关西和四国地区分别有大约160万户和9.5万户一度断电。
截至9月6日,“飞燕”共导致日本11人死亡、600余人受伤。受台风影响,一艘长89米的油轮撞上关西国际机场联络大桥,导致机场与外界的道路交通运输通路中断,约3000名旅客和2000名工作人员被迫滞留机场一夜。700余名中国游客一度滞留大阪关西国际机场。
据日本《朝日新闻》9月10日报道,受“飞燕”影响,进行完全人工养殖金枪鱼的近畿大学水产研究所一养殖场约600只金枪鱼或死亡,或被冲走。损失总额约达1亿日元(折合人民币617.8万元)。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6 13:39
目录
概述
命名由来
发展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