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骀是一位早于大禹,以治水名垂史册的英雄人物,是最早开拓太原地区的先贤,是历史传说中华夏治水第一人。相传,台骀治理汾河水,从地处宁武的汾河源头治起。台骀治汾水的遗迹在宁武有三处:其一,在象顶一品石附近;其二,在汾源雷鸣寺的上方有台骀祠;其三,是定河村的昌宁公冢庙,祠内供台骀夫妇塑像,为
宋代国公佩饰。
他所属部族是最早的一批晋人,事迹散见于《左传》《山海经》《史记》《水经注》等古典籍。传说台骀是一位了不起的治水大师,远在荒蛮上古时,洪水滔天,泛滥成灾,被授为玄冥师(负责治水的官吏)的台骀为平水患,辗转于甘肃、陕西、山西、青海等广大地区,降伏水魔,造福人民。对于台骀的功绩,许多历史文献中均有“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帝用嘉之”的记载。台骀子承父志,经过长期艰苦的与洪水作斗争,九州涤陂,四海会同,终于以告成功于天下。从此,水归河道,众民乃生,万国为治。因为治水有功,台骀受到帝颛顼的嘉奖,被封为掌管汾州一带的地方官员,并受到当地沈、黄、蓐、姒等国家的祭祀。台骀死后,被尊为汾河之神,又称
台神。
相传,他还是张氏的先祖。明代时,曾主持编纂嘉靖《太原县志》的高汝行赴浙拒倭,途中涉江忽遇狂风巨浪,险丧其命,而救其脱险者,自称是
台骀。晋祠圣母殿左侧的
台骀庙就是高汝行出资所建。千百年来,这位肇始太原的神明,受到万世景仰。
台骀庙神龛有一副对联对台骀的事迹作了很好的概括:“统系出金天,障泽惟勤,三晋人民歌圣德;谨猷在汾地,安澜普庆,一方保障赖神功。”
相传,台骀治理汾河水,从地处宁武的汾河源头治起。台骀治汾水的遗迹在宁武有三处:其一,在象顶一品石附近。相传,台骀治水时从天上摘来三颗星宿,垒成“品”字状,置于象顶之上作为镇压汾魔的镇魔石,并以此处为点将台,布置人力、物力。
其三,是定河村的昌宁公冢庙,祠内供台骀夫妇塑像,为宋代国公佩饰。相传,台骀治水时,娶当地民女为妻;逝后,合葬于定河村旁小丘上,左汾滨、右谷口,占地亩余。墓地环境幽雅古朴,原墓葬中为石棺,并有泉水自石棺下流出,当地人谓之神水。定河村也因为台骀平定了汾河水而命名,并沿用至今。在山西省境内,台骀祠有多处,首推宁武定河村的昌宁公冢庙。五帝之后,台骀为沈、姒、蓐、黄四国后代所祭祀。春秋时,郑国博学多才的政治家子产在探晋平公疾病时,封台骀为汾神。之后,历代谥号有加,宋代封为灵感元应公。“昌宁公”的称号则被赐封于后期,一直祭祀至今。
上古时,烟波浩淼的汾河本来是由北往南,至三门峡方向浩浩注入黄河的。但当时晋南一带由于地壳频繁运动,中条山不断隆起,致使汾河下游河道中断,河水四溢,发生汾水与洮河(今涑水)争道的现象,洮河排泄不畅,造成晋南大面积洪灾。当时,生产力比较落后,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相对很薄弱,所以对于风雨雷电,洪水旱涝等自然现象认为是上天作祟,向人类施以惩诫,所以一旦灾害来临,往往以为是神灵震怒,并不会主动参与到与自然斗争中去。因而当汾河泛滥,洮水汹涌,多数人只会虔诚地祈祷神灵禳灾灭祸,消极抵御洪水,做不到认真对自然现象加以分析而有所反应。台骀的适时出现,其面目已不仅仅是晋南地域百姓的拯救者,而是人类发展历程中,通过智慧认识和改造自然迈出坚实一大步的践行者。面对滔滔洪浪,经过艰苦细致的勘察测量,台骀在今侯马台神村一带汾河大拐弯处开凿出了新的汾河河道,使南北流向的汾水开始有目的地滚滚向西,与洮水分开水道,形成了今天的汾河水系分布格局。而附近的东台神和西台神二村,也成为汾河流域唯一一处以台神命名的村落。
台骀死后,人们立庙造碑,把他推崇为“雨神”和“雨师”。每逢农历五月十八日,汾河沿岸的许多地方都要举行传统庙会,百姓齐聚台骀庙,以此纪念这位“能御大灾,能抵大患,有功于民”的一代治水大师。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天福年间(936-943)台骀被追封为昌宁公,宋代又被追谥灵感元应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