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衡(1912年1月20日—1995年6月8日)原名史记凡,湖北省随县洛阳店人,中国社会学家。1935年入
清华大学理学院,二年级选系时改人文法学院社会学系。
人物生平
1912年1月20日,出生于湖北省随县(现随州市)。1920年代,在母家私塾接受蒙学教育。1929年,入湖北省立第九中学(武昌门内),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930年,入湖北省立汉阳第十二中学学习。1932年至1935年,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学(高中部)学习。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社会学系。1937年,随清华大学南迁至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随长沙临时大学部分师生步行西迁昆明西南联大。1938年2月,陈达、
李景汉先生得闲参观了个旧锡矿,参观结束后,陈达先生感慨,“个旧矿工的生活,在余20年来所见中外工人中,最是困苦不过”。陈达先生遂提议将个旧锡业作为国情普查所第一个研究课题,并确定由史国衡先生与国情普查研究所教员苏汝江共同负责云南个旧锡业调查研究工作。同年8月,调查研究工作正式启动,史国衡先生深入个旧锡矿区调查研究“砂丁”(矿场工人)的生活、劳动情况,获得大批珍贵一手资料。1939年,史国衡先生以个旧锡矿业调查资料为基础,整理形成毕业论文《矿山与矿工:个旧锡矿工人生活调查报告》,“成為中国第一个根据自己深入社会调研成果描述并向世界介绍个旧砂丁生活的第一人”(刘绪贻)。毕业后,史国衡留校任助教,在国情普查研究所工作。期间,参加了陈达先生主持的云南呈贡县人口普查和农业普查。
1940年,转任云南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加入费孝通先生主持的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燕京大学—云南大学社会学实地调查工作站)。同年8月25日至11月10日,在费孝通先生的具体指导下,史国衡先生进驻昆明郊区新创立的一个国营兵工厂,与工厂工人同吃同住,对全厂五百多工人中的三分之一做了访谈和记录。1942年,史国衡先生对昆厂调查的资料进行整理,写成《昆厂劳工》一书,并以油印本的形式面世。本书详细描述了昆厂工人的来源和入厂目的、工作态度和效率、工资、消费和福利,深入分析了工人内部的社会关系,提出了“以广义的工业教育来补救社会教育之不足”的主张。孙本文将《昆厂劳工》列为抗战时期著名的社会调查著作之一。
1944年,费孝通先生访问哈佛大学期间,将《昆厂劳工》译為英文本,书名為 “中国进入机器时代”(China Enters the Machine Age)。该书由吴文藻教授作序,哈佛大学霍桑奇实验室主任埃尔顿•梅岳(Elton Mayo)教授為其写了编者按语,同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45年,史国衡先生获得哈佛—燕京学社(Harvard—Yeching Institute)研究员奖学金。同年10月,赴哈佛大学社会学系进修,参加埃尔顿•梅岳教授领导的研究班和弗里茨•朱利斯•罗特利斯伯格(Fritz J. Roethisberger)教授主持的讲习班。1946年,商务印书馆将《昆厂劳工》作為“社会学丛刊”之一种在国内出版。
1948年7月,史国衡先生回国,在清华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1年—1952年,兼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室副研究员。1951年5月—1952年10月,院系调整,全国取消社会学,转行留在清华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任清华大学人事室主任。1952年11月,调任清华大学总务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4月,调任清华大学图书馆馆长。1969年,被下放到江西鲤鱼洲农场劳动。1971年返京,恢复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领导工作。
1980年,受国家教委委託担任团长,率“中国大学图书馆代表团”赴美国考察,并撰写《访问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几点收获和感想》。1983年6月离休。史国衡先生曾连续当选清华大学第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工会主席直至离休,曾任过4届校务委员会委员。
1995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出版图书
人物著作
他所著的《昆厂劳工》一书研究的问题就是我们国家民族所遭遇的基本问题就是从农业经济蜕变成工业经济,究竟现代工业需要怎样的劳工?我们有没有这种人材?怎样去养成这种人材等。
并用社会学的观点研究了工人的生活,工人的家庭与工业背景,个人的嗜好、习惯、勤惰、生活费用,集体心理及对工人的管理。
对农民如何转变成工人的研究,对我们今天如何培养现代化的工人,以适应工业现代化的需要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著作有《昆厂劳工》(1946)、《箇旧矿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