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培军,1959年3月出生于陕西靖边,地理学家,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研究专家,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青海师范大学教授、党委副书记。
人物经历
1959年3月,史培军出生于陕西靖边。
1978年3月—1982年2月,就读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学专业,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82年2月—1984年10月,就读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自然地理学专业,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6年9月—1988年12月,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沉积学(含古地理)专业,师从自然地理学家
周廷儒,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1989年10月—1991年10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自然灾害研究室副主任。
1991年10月—1993年10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副主任。
1991年10月—1998年10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农村灾害保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93年10月—1997年1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系主任。
1993年10月—2000年4月,担任教育部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实验室主任。
1993年10月—2000年3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
1995年9月—1997年9月,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管理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97年2月—2003年9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8年,入选教育部“
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1998年10月—2009年10月,担任
瑞士再保险公司—北京师范大学灾害与保险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1999年9月—2008年2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2000年4月—2006年12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3年9月—2004年12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院长。
200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6年3月—2018年8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2006年3月—2018年3月,担任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2007年6月—2016年12月,担任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9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2008年2月—2018年8月,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
2018年11月,担任
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2018年7月,担任青海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2021年8月,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职务任免
2022年11月16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决定免去史培军同志青海师范大学校长职务。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史培军初步构建了“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的理论体系,与团队共同编制中国自然灾害系列地图集和《世界自然灾害风险地图集》,完成了中国自然灾害系列区划,建立了区域重大自然灾害快速评估技术体系与综合灾害风险防范的凝聚力模式。
截至2019年11月,史培军先后出版《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内蒙古土壤侵蚀研究》《对地观测技术与地球系统科学》《内蒙古自然灾害系统研究》《区域环境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佳县经济系统研究》《湖南自然灾害系统与保险减灾对策》《内蒙古鄂尔多斯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内蒙皇甫川流域土壤侵蚀模型与治理模式》《地学基础》《中国自然灾害地图集》等专著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180篇,其中SCI、EI、ISTP25篇。
截至2019年11月,史培军先后承担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重大项目,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
截至2019年11月,史培军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教育部等省部级一等奖二次,二等奖五次,三等奖二次。
人才培养
史培军为研究生讲授“灾害风险科学”课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史培军长期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行政领导职务,熟悉高校情况和教育教学规律,也长期从事地学和资源、灾害研究,是享誉中国国内外地学界的著名学者,为国家资源和环境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人民网评)
史培军在国际灾害风险科学领域做出了杰出成就,连续担任十一届沃尔沃环境奖陪审委员会委员,为国家和学校争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声誉。(青海师范大学党建思政网)
人物影响
2018年,为充实
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推动“书香校园”建设,史培军夫妇将珍藏多年的1000余册图书捐赠于学校图书馆,该批图书涵盖人文、教育、经济、地理、管理等多个领域。学校图书馆对捐赠图书进行分类编目,归入各学科阅览室和师大文库阅览室,供全校师生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