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金波,1940年3月3日出生,籍贯河北高碑店,西夏学家,民族史学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人物经历
1940年3月3日,史金波出生。
196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
1966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夏文专业,并留所任职。
1982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主任。
1983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1988年,晋升为研究员。
1988年—199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
2006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2015年,退休。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史金波在西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系统研究西夏文字构造,提出西夏文90%以上的合体字是依据部位合成法原则构成,建立了一套分析西夏文字构成的体系。系统研究西夏语存在动词,明确区分西夏语多个存在动词类别和使用方法。研究西夏语词汇和语法的一些问题,探讨西夏语语法问题,提出西夏语中“买”“卖”和“嫁”“娶”等词的音、义关系,并与其他民族语言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有关民族婚姻家庭等社会现象;对西夏的印刷术和文献出版做了系统研究; 解读西夏文草书,并翻译、研究西夏文草书文献,进一步研究西夏社会;对少数民族古文字及其文献进行介绍和综合研究;研究少数民族文字文献的印刷出版,利用两种少数民族文字的活字版资料,论述中国活字印刷术由东向西发展问题,在学术探讨的同时,维护了中国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权。
截至2020年6月,史金波已出版著作51种(含合作),发表文章340余篇,参与撰写、编辑辞书和著作27种,其主要论著有《文海研究》《类林研究》《
天盛改旧新定律令》《电脑处理〈文海宝韵〉研究》《西夏出版研究》《西夏社会文书研究》《中国民族古文字图录》《少数民族古籍版本》《
中国历代民族古文字文献探幽》《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早期传播—西夏和回鹘活字印刷术研究》《
西夏文化》《
西夏佛教史略》《
西夏文物》《西夏社会》《中国少数民族现状与发展研究丛书·昭觉县彝族卷》《西藏人权研究》《中国风俗通史·辽金西夏卷》《中国妇女通史·辽金西夏卷》等。
人才培养
2018年11月27日,史金波在中央民族大学做了题为“治学琐谈”的学术报告,并指出: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求真理、服务社会。只有研究者具备了这样的学术追求,才会保持持久不懈的学术动力。年轻的学者要有攀登学术高峰的勇气,选择那些最有价值、学术界最需要、费时费力多的课题入手,这样起点高、难度大,但学术价值高。假以时日,学有所成后也就占领了学术制高点。此外,青年学者在端坐书斋甘于坐冷板凳的同时,还要多学多思多走,不断提出有创新价值的课题。在注重基础研究的同时,学者也要加强应用研究,关注和回应国家与社会的现实关切和需要。在当前学术风气普遍浮躁的情形下,年轻学者更应该踏踏实实地做学问,不炒冷饭,不搞歪风邪气。只有将学问做好了,才能不断鞭策自己走向进步。
2018年11月29日,史金波在河北大学举行的学术讲座中分享了自己的治学经验:第一,治学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第二,要增强创新观念,多学多思多走,理论联系实践;第三,注重基础研究,加强应用研究;第四,向前辈学习,注重学风建设。
史金波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开设“西夏文”课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史金波是中国西夏学研究的大家,自从青年时代接触西夏文以来,一直在心无旁骛地从事西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在中国国内、外学界均享有盛誉。数十年来,史金波已是著作等身,但即便在退休之后依然笔耕不辍,近些年来更是不断有享誉学林的著作出版。这种胸怀祖国、潜心著述的学术态度和科研精神给了中心青年科研人员极大的感动和鼓舞。”(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评)
“史金波凭着深厚的西夏文和西夏文献的功力,整理、翻译和研究西夏文文书,在海内外可谓独具只眼。一百多年来,自20世纪初出土黑水城文献以来,西夏学实际上已分成两个大的领域,一是以释读西夏文字语言为主,一是以研究西夏历史为主。在这两大领域取得不俗成就的名家应当不在少数,但能融会两大领域并取得较大成就者则并不多见,史金波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中国史研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