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珠
叶下珠科叶下珠属植物
叶下珠(学名:Phyllanthus urinaria L.),是叶下珠科叶下珠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叶下珠茎直立,分枝倾卧而后上升,具翅状纵棱;叶长椭圆形,先端斜或有小突尖,基部偏斜,两面无毛,几无柄,托叶小,披针形;花小,单性,雌雄同株,无花瓣,雄花生于叶腋,雌花单生于叶腋,表面有小凸刺或小瘤体;花期4-6月;果期7-11月。花后结扁球形蒴果,位于叶腋一侧,偏向叶后,因而得名叶下珠。
植物学史
花后结扁球形蒴果,位于叶腋一侧,偏向叶后,因而得名叶下珠。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10-60厘米,茎通常直立,基部多分枝,枝倾卧而后上升;枝具翅状纵棱,上部被一纵列疏短柔毛。叶片纸质,因叶柄扭转而呈羽状排列,长圆形或倒卵形,长4-10毫米,宽2-5毫米,顶端圆、钝或急尖而有小尖头,下面灰绿色,近边缘或边缘有1-3列短粗毛;侧脉每边4-5条,明显;叶柄极短;托叶卵状披针形,长约1.5毫米。
雌雄同株,直径约4毫米;雄花:2-4朵簇生于叶腋,通常仅上面1朵开花,下面的很小;花梗长约0.5毫米,基部有苞片1-2枚;萼片6,倒卵形,长约0.6毫米,顶端钝;雄蕊3,花丝全部合生成柱状;花粉粒长球形,通常具5孔沟,少数3、4、6孔沟,内孔横长椭圆形;花盘腺体6,分离,与萼片互生;雌花:单生于小枝中下部的叶腋内;花梗长约0.5毫米;萼片6,近相等,卵状披针形,长约1毫米,边缘膜质,黄白色;花盘圆盘状,边全缘;子房卵状,有鳞片状凸起,花柱分离,顶端2裂,裂片弯卷。蒴果圆球状,直径1-2毫米,红色,表面具小凸刺,有宿存的花柱和萼片,开裂后轴柱宿存;种子长1.2毫米,橙黄色。花期4-6月,果期7-11月。
近种区别
生长环境
叶下珠多生长在温暖湿润,土壤疏松的地域,稍耐荫,生长地土质以森林棕壤和沙质土为主,土壤pH5.8~7.0。生于海拔200-1000米的山地灌木丛中或稀疏林下。叶下珠喜温暖、湿润、半日以上光照环境,耐高温,不耐寒,秋后枯死,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耐旱、耐贫,忌积水,土壤严重干旱时要浇水。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印度、斯里兰卡、不丹、尼泊尔、中南半岛、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南美洲。在中国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省区。
育植技术
叶下珠主要以种子繁殖的方式为主。
地块选择
选择交通方便,周围1km范围内无产生污染的工、矿企业,无垃圾场等污染源,空气质量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土壤质量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以上,灌溉水源水质达到国家《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GB5084-1992)的地区。要求地块土壤疏松透气,较肥沃,土质以森林棕壤和沙质壤土为好。土壤pH5.8~7。要求地块距公路30m以上,坡度0~15°。
整地起畦
在陕南秦岭山区栽培叶下珠,要求在选好的地块上整高畦,畦面宽1.2m,畦长根据地形而定,畦面利于排水和便于干旱时灌溉。操作道宽40cm,深25cm。整地前在选好的地块上每公顷施入经腐熟无害化处理的农家肥45000kg,过磷酸钙750kg,尿素225kg,深翻混匀后整地作畦。
播种方法
播种时间在清明过后4月中旬进行。据测定叶下珠先年收获种子千粒重0.52kg,发芽率63%,每公顷用种量7.5kg。播种方法以条播为好,在畦面每隔20cm开深2cm的细沟,将种子与细土拌匀后撒入沟内,用钉耙背轻轻将畦面整平覆盖即可。
田间管理
叶下珠种子较小,出芽较慢,4月中旬播种后需25d左右出苗,出苗后定期查苗,当苗高5cm的时候进行定苗,株距以5~7cm为宜,发现缺苗应及时移栽补苗,叶下珠移栽应在下午进行,成活率极高。
中耕除草
一般每年集中除草3次,5月底拔草1次,6月下旬和8月中旬集中用小锄除草各1次,深度3cm,平时视杂草情况随时拔除。严格禁止使用除草剂。
灌排水
长期干旱时应沟灌,让水沿操作道渗入畦内;雨季前应清理排水沟,确保田块不积水。
追肥
7~8月份是叶下珠旺盛生长期,结合除草每公顷可施入磷酸二铵复合肥300kg,尿素150kg。
采收贮藏
叶下珠应在9月下旬或10月上旬采收,10月中旬后随气温降低叶片很快变黄脱落,影响药材质量和品质。叶下珠药用部分为全草,且根系较浅,生长地土壤疏松,用手从基部连根拔出,抖净根部泥土后晾干。叶下珠每公顷产鲜草24282kg,每4.13kg鲜草可产1kg药材,大田每公顷产药材5879kg。注意在晾干药材过程中,叶下珠成熟果实大量脱落,收起药材后将底脱落层果实收集除去杂质,脱粒晾干后将种子放在阴凉干燥处保存。
主要价值
叶下珠有清热利尿,明目,消积的功效,主治肾炎水肿,泌尿系统感染、黄疸型肝炎、青竹蛇咬伤等症。
【别名】珠仔草、假油甘、含羞草、五时合、龙珠草、企枝叶下珠、小里草、油甘草、田合、夜合草、田青仔、叶后珠。外地别名称为珍珠草、十字珍珠、日开夜合、夜合草、夜合珍珠、阴阳草、老鸦珠、叶底珠。
【来源】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全草,去杂质,晒干。
【性味归经】微苦、甘,凉。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明目,消积。用于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结石,肠炎,痢疾,小儿疳积,眼角膜炎,黄疸型肝炎;外用治青竹蛇咬伤。赤白痢疾、暑热腹泻、肠炎腹泻、夜盲、急性结膜炎、口疮、头疮、风火赤眼、单纯性消化不良、小儿疳积。外治毒蛇咬伤、指头蛇疮、皮肤飞蛇卵等。
【用法用量】25~50克;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伤口周围。
【化学成分】没食子酸、甲氧基糅花酸、卵谷葘醇、丁二酸、胡萝卜苷、山茶素、阿魏酸、木脂素、檞皮素、短叶苏木酸、柯里拉京、黄酮、去氢诃子次酸、糅质、生物碱、芸香苷、糅料云实素、短叶苏木酸乙脂、短叶苏木酸甲脂、老鹳草素、短叶苏木酚酸和去氢诃子次酸三甲脂等。其中没食子酸为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病毒作用。
鉴别方法
性状鉴别
以果多、色灰绿、无泥砂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横切面:类圆形,有5-10棱。表皮细胞长方形,外壁稍厚。皮层外侧为2-3列厚用细胞,棱处更发达;薄壁细胞椭圆形或类圆形,向内细胞渐大。中柱鞘纤维束帽状,位于韧皮部外侧。维管束外韧型。形成层通常不明显。木质部导管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3-33μm,单个散在或2-3个成群;木射线宽1列细胞,壁稍厚,木化。髓部常因薄壁细胞破裂而成空洞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相似,类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外侧常略呈乳头状;叶绿表皮外侧被角质层。叶肉细胞分化不明显,薄壁细胞中含草酸钙片晶。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发达。叶表面观:上、下表皮细胞呈多角形或长方形,垂周壁平直。气孔千轴式。叶缘细胞常见有角质层突起。
理化鉴别
取粉末1g,加甲醇10ml,回流提取30min,滤过。取滤液5ml,加少量盐酸及镁粉,呈橙红色。
药理作用
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Thyagarajan氏等用氯仿提取苦味叶下珠,将所得粗提物,分别配成2%和1%的溶液,再与等量的HBsAg阳性入血清,在37C混合培养48h,结果叶下珠粗提物使血清中HBsAg全部灭活。徐大文等报道叶下珠的水提取液可抑制HBV-DNA转染的2.2.15细胞,在培养液中对HBsAg与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64.5%与39.17%,在体外对HBsAg与HBeAg的抑制率分别为47.62%与49.09%。
抗肝细胞损伤作用 体外实验表明木脂素类的叶下珠素和叶下珠次素对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Agarwal氏等报道珠子草对烈性酒和CCL4诱发的大鼠肝细胞有明显保护作用,它可使ALT、AST和SALP水平下降,脂肪沉积减少,病理组织观察到肝内实质细胞再生。周世文等报道叶下珠抗肝细胞损伤作用机制,将叶下珠提取物在体外与大鼠肝细胞共同孵育,观察结果能抑制CCL4所致肝细胞损伤作用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和膜保护作用有关。Venkateswara氏等报道将6只感染WHV的土拨鼠分成二组,治疗组3只腹腔注射苦味叶下珠浸出液0.5ml(相当干重9mg),每周一次,共9次,对照组用安慰剂。疗程结束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治疗组门静脉区边缘炎症浸润伴少量或无灶性坏死,而对照组门静脉区广泛炎症和明显灶性坏死。
抗原发性肝细胞癌 从叶下珠中分离出的木脂素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有丝分裂、抗病毒等活性。Blunmberg低其向肝癌发展的危险。将32只慢性WHV感染的土拨鼠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3只接受叶下珠治疗,对照组9只用安慰剂,连续观察100天以上,死后肝组织病理检查,治疗组4只(17%)发生原发性肝癌,而对照组6只(67%)发生原发性肝癌。王昌俊等研究报道叶下珠提取物(1-20mg/ml)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活力有明显减弱作用,却具较强细胞毒作用和杀伤效果,并对该细胞的DNA合成和增生有抑制作用,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结论:叶下珠具有杀伤人肝癌细胞SMMC7721和抑制其增生作用。
抗艾滋病毒 对艾滋病毒逆转录酶(HIV-IRT)的抑制作用。被认为是预防艾滋病的新进展,天然产物已应用于HIV-IRT的抑制剂。Verkanteswaran氏报道珠子草的水提取物浓度为50μg/ml和500μg/ml时对HIV-IRT的抑制率分别为50%与96%。诸形孝弘氏等从珠子草中分离的化合物杠香藤酸A,显示对HIV-IRT有阻碍活性。
抗细菌作用 抑菌试验表明,100%叶下珠煎剂用平板纸法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糖、大肠、福氏痢疾、伤寒及绿脓等有抑制作用。
物种危害
叶下珠是一种常见杂草,多发于路旁、荒地、山坡、水边,侵入绿化带、草地、农田,影响栽培植物生长,破坏景观。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09 14:25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