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梁山石刻,位于山东省泰安市
东平县戴庙乡司里村棘梁山上,石刻为北齐、唐宋造像。
历史沿革
棘梁山石刻为北齐、唐宋造像。
2023年11月29日,东平县棘梁山石刻岩体加固及水害治理保护修缮工程项目完成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工作。
遗址特点
棘梁山石刻位于东平县戴庙乡司里村棘梁山上,棘梁山又名司里山,是水浒英雄宋江、阮氏兄弟等聚义的地方。
棘梁山石刻主要集中于山顶呈“品”字形分布的三块巨石上,有大小造像近千尊,完整清晰者500余尊。如按造像年代来划分,则东崖多为北齐、唐、宋造像;西崖多唐、宋造像,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等组合像,其中唐代造像多为武周时期佛教石刻造像,均展示出唐代成熟期的造像特点。造像多通体光,面相方圆丰满,有的颈饰蚕节纹且眉间有突起白毫相,发髻有螺髻、涡髻、高内髻等,着通肩式衣或双领下垂式衣。座多圆形束腰仰莲座。造像神情丰富、五官比例适度,表现出显明的时代特点,更体现出了佛教造像的演变规律;南崖风蚀比较严重,多为唐宋时期的单体佛像和罗汉像。
棘梁山摩崖造像时间延续久,内容丰富,不仅有佛教造像、刻经,还有一定道教、儒教造像,但不占主流。棘梁造像中铭文众多,几乎每龛(像)旁都有像名刻字或纪年题字,铭文字数最长者达500余字。根据题记可以看出,在此造像的较多的地方官吏和平民百姓外,还有京城的高官显贵、北京资福院等官僧以及各地商人,足见当时棘梁山影响之广。在西崖唐代造像中,还发现了武周时期的造字10余个,对于研究武则天造字和在中国书法史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文物遗存
东崖造像
东崖北齐一佛二弟子造像,佛像高9.7米,戴高宝冠,两僧宝缯垂巾,宽圆肩,双肩略耸,胸部较鼓,腹部略平坦。面相宽团浑厚,五官宽大,眉间原有突起白毫相。手施说法印,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衣显厚重,衣纹流畅呈平直阶梯式。倚坐于宽平座上。两侧弟子像均高9.5米(头部残),立于莲花台座上。三像均表现出身体丰圆健壮的北齐时代造像风格。此组造像是棘梁山造像中雕刻年代最早、最高的北齐造像。其右下方有一尊大齐皇建二年(560年)弥勒下生题铭站立像,高32厘米,着通肩式衣,衣纹轻薄贴体。
西崖造像
西崖造像其中有:36罗汉造像,神态各异,持物不同,其上端有十神王像,较具特色。东南最上端尖拱形龛内有一佛二弟子像,佛像体稍前倾,目光俯视,双手全合十。
《佛说大般涅槃经》
棘梁山东面有一处刻经,南北长约12米,高约2米。所刻为《佛说大般涅槃经》,字径16厘米,其经文为“世尊云何能/断一切诸有/佛言善男子/若现实相是人能断一切诸/有须跋陀言世尊云何名人/实相善男子无相之相名人/实相世尊云何为无相之/相男子一切法无自相口他/相及自他相无无口日相无/作相去受相无作者相去/受者相无法非法相无名/女相无士无相无口口/无时节相无口力相无口名他/相无口口无生老相无口/口卣卣相无果相无果/口相无书口相无明暗/无觉知者相无菩提/无业口相无烦口相无烦口愁/灭处名具宝相善男子一切/诸法皆是虚假口其灭处是/口为宝是名宝相是名法界/义空善男子是相法结口/竟智第壹义谛第口义空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口得无上菩提/”
三教通连龛像
棘梁山东崖南面下端有宋代“三教通连龛像”,“释加牟尼”佛居中,“文宣王”孔子居西,“老子”居东,海尊主像左右又各立一弟子像,较为罕见。
历史文化
棘梁山
棘梁山还是宋代宋江等水浒英雄聚义的地方,碑刻记载“(黄山)峰会右宋梁王名江,忠义聚寨,名立良山(即棘梁山,因避讳曾改称良山)也”,明确记载了宋江等三十六位好汉就是在这座山上劫富济贫、对抗官府的,至今山上留有“宋江井”“宋江钟”李逵把关处、南关西关、旗杆窝、粮仓、“分赃台(分银台)”等遗迹遗物以及林冲刀劈王伦等水浒传说故事。与它周围二龙山、腊山、石碣村、东平湖、黄泥冈、蜘蛛寺等构成了水浒英雄主要活动区域。
文物价值
棘梁山石刻对于考证中国佛像石刻的名称、年代、三教的融合以及佛教石刻的分布区域和演变规律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棘梁山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棘梁山石刻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戴庙乡司里村棘梁山上。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棘梁山石刻,路程约47.2前面,用时约67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