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众会堂,初创于1864年,坐落在法租界一号路,即现在的大沽路,和天津历史上有名的
启新洋灰公司毗邻。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法联军占据了三岔河口。与军队同期到达的还有商人和传教士,其中有基督教英国圣道堂的传教士殷森德和斯坦孟以及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柏亨利等。这些英法士兵、侨民和传教士分属不同的基督教派系,他们试图将香火极盛的天后宫作为祈祷的地方。天后宫本是中国商旅传统的祈天求福的处所,这些基督徒在遭到了中国商民的排斥之后,便转移到英租界紫竹林的一个小庙进行活动,英国士兵称这座小庙为“炭十字庙”。这些基督徒苦于没有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便集体捐资500英镑,建立了一处基督教各派系联合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地点在大沽路。
1866年,在天津居住的外国侨民有112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基督教各派系的教徒,他们有英美驻津的官员,也有经营贸易的富商,这些人的文化品位和身份都比较高,而且他们大都居住在当时天津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宫北一带。1870年天津教案后,他们才搬入租界地。
合众会堂的教徒身份高,文化品位高,这一点从始至终都未改变。19世纪末,随着
洋务运动的发展和中外官方交往的增多,一些从事服务性行业的外侨如医生、律师,以及从事军事、兵器、工程等方面的专家也来到天津,合众会堂成为他们经常出入的场所。
天津解放初期,由中国传道人吴承田主持的基督教小白楼教堂并入合众会堂,称为湖北路教会,由吴承田主持教务。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教堂震损严重,后被拆除,历史上的“合众会堂”、“湖北路教会”的物质形态最终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