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生大桥(Hesheng Bridge)是中国广东省惠州市境内一座连接惠城区江北街道与江南街道的过江通道,位于东江之上,为惠州市区西部城市主干道路的组成部分。
建设历程
合生大桥概念起于20世纪90年代,原称糖厂东江大桥,为当时规划设计惠州市二环路组成部分,南接下角,北接三新南路、惠博公路(今惠博大道)和沿江二路(今文昌二路)。
2005年3月,合生大桥进行奠基,时称下角东江大桥;同年7月,下角东江大桥正式动工建设。
2006年11月,惠州市政府常务会议批准下角东江大桥改名为合生大桥。
2007年2月,下角东江大桥工程进行斜拉索安装;同年3月,下角东江大桥正式命名为合生大桥;同年7月,合生大桥索塔封顶;同年11月,合生大桥北岸主梁段合龙。
2008年3月,合生大桥所有斜拉索安装完毕;同年4月,合生大桥斜拉桥合龙,南引桥最后一跨T型梁架设完成;同年9月2日,合生大桥正式开通。
桥梁位置
合生大桥位于中国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
江北街道西片区与
江南街道东片区之间,其主桥纵跨
东江,东距
惠州大桥下游500米处。截至2019年1月,合生大桥无明确所属线路;其中,北引桥上跨东江一路,主路向北与文昌二路立体交叉并通过匝道实现全互通,在北端对接三新南路;南引桥上跨滨江西路全互通,主路向南设下角南路跨线高架桥与下角东路——下角中路立体交叉并通过主路贴地的形式实现全互通,在南端对接下角南路。合生大桥下角南路高架桥位于下角南路、下角东路和下角中路的交叉口处,南起下角南路,向北跨过下角多路交叉口后短距离贴地,然后接合生大桥南引桥。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合生大桥分别由主桥、引桥、联络线匝道以及下角南路高架桥组成;全线桥段呈南北方向布置;下角南路高架桥为合生大桥附属工程。
● 设计理念
合生大桥设计理念基于大桥的交通使用功能,与人文景观、自然环境相协调;大桥紧邻西湖北侧,在视域范围内形成两个相互呼应的景观体,桥塔基于惠州城区及其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秀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厚深刻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以及象征意义进行设计建造。作为惠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合生大桥整体设计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和工程的经济性,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和时代感,突显城市主题。
合生大桥外观采用大写意的手法呈现“天鹅塔”形式,用抽象的外形追求一种神似效果。大桥鹅塔天歌的曲线造型流畅美观、活泼别致;悬索为鹅的翅膀,双柱式桥塔形似比翼双飞并曲颈向天的天鹅,寓意妙合惠州市“鹅城”的美誉,同时与飞鹅岭、西湖天鹅形成呼应;桥塔造型独特、新颖飘逸,塔身线条流畅、优美生动,塔面构造精致且质感丰富;“∏”形梁和扇形索面显得简洁明快;高索塔、无横向支撑显得清爽利落。全桥具有天鹅在东江上振翅欲飞的动感,呈现出和谐韵律和蓬勃向上的气势。
● 设计特点
惠州市当时无缆索支撑的桥梁,基于城区已有桥梁建筑的景观情况,合生大桥主桥桥型采用斜拉桥;桥塔为人字形双柱无风撑型塔,每根塔柱在下端分叉,以提高塔柱横向稳定性。天鹅塔方案由原来的板材为主变为横向变宽的棱柱体,整体造型挺拔。棱柱形在桥面上一定高度处横向分叉拓宽并一直延续到塔底。桥塔布置形成人行道和景观台穿越桥塔的尖拱门,拱门以上层层递进的线条触合拱门与塔体的过渡并与桥塔的整体脊线形相合。桥面以下分叉的塔柱保持连续的线形风格。塔柱在横桥向最外侧布置有上下大小的加劲肋,并在桥塔下部与外叉的塔柱融合一体;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而且对上部塔柱有一定的刚度补充效果。整个桥塔轻盈空透,又具有达标的刚度和稳定感。
设计参数
合生大桥是一座大型单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全长2.060千米,其中桥梁总长1.682千米、主线桥梁1.328千米、匝道桥梁354米。桥跨采用180+101+45=326米布置,两岸大堤间及跨堤部分引桥采用35米跨径,两岸大堤以外引桥采用26米跨径。主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Π形梁,双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堤外引桥采用35米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梁,堤内引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塔墩梁固接,主梁设在半径为8千米竖曲线上,南侧接1.2539%纵坡,北侧接0.3903%纵坡。索塔采用由直塔柱和斜塔柱组成、无上横梁的异型混凝土索塔,直塔柱和斜塔柱之间设有3厘米厚离缝,并通过预应力束相连。斜拉索按扇形布置,中心线处的梁高2.3米。塔上竖向间距1.8米,梁上水平间距6米,采用平行钢丝斜拉索。索塔基础采用2米钻孔桩,其余桥墩采用1.8米钻孔桩。索塔底面高程8.5米、塔顶高程127.59米、总高度119.09米,两座平行竖直桩柱净距23米;共有27对108根斜拉索,拉索长41至190米,每根拉索分别由127至253根7毫米钢丝组成。
合生大桥跨江桥面为双向六车道城市主干路,两侧设有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设计通车能力每日6万辆次;南北岸的主路引桥均为汽车专用的双向四车道;南北岸的4条上桥或下桥匝道均为单向两车道;人行道在主桥中紧贴车道且有护栏隔离,离开主桥至陆地后直接将行人、非机动车引入南岸或北岸的沿江道路。
合生大桥主桥标准横断面布置为:1.5米(人行道)+2米(非机动车道)+2.25米(斜拉索布索区)+0.5米(防撞栏杆)+23米(机动车道)+0.5(防撞栏杆)+2.25米(斜拉索布索区)+2米(非机动车道)+1.5米(人行道),总宽35.5米,索塔处局部加宽至38.7米;引桥横断面布置为:1.5米(人行道)+2米(非机动车道)+0.5米(防撞栏杆)+23米(机动车道)+0.5米(防撞栏杆)+2米(非机动车道)+1.5米(人行道),总宽31米。
合生大桥下角南路高架桥为最大跨径45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结构,桥长245米,桥面宽17米;双向四车道,设计速度50千米/小时。
设备设施
● 彩灯照明
合生大桥除配有齐全的路灯外,还在大桥索塔和斜拉索等处装有变换彩灯,夜晚开启可使大桥美轮美奂。
● 观景平台
合生大桥主塔下面设有两个观景台,市民可通过桥上的人行道步行至观景台,欣赏东江及其周边的景色。
● 摄像监控
合生大桥安装有针对桥梁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和维护的监测系统,也能监测车流量、车速和车辆载重。
运营情况
通行事项
● 匝道通行
截至2018年10月,合生大桥是惠州市惠城区二环路西段与北段的连接部分,全桥为城市主干路,不收费。合生大桥北段引桥有联络文昌二路的匝道,南段有联络下角中路、下角东路以及滨江西路的匝道。其中,滨江西路东行车辆可在下穿合生大桥前行300米后在通过掉头车道转为西行,再通过右边的匝道驶入大桥。无论南行或北行车辆,若误上大桥,可在过江后的第一个出口驶离大桥,下桥后的红绿灯附近即设有掉头车道。从合生大桥南下的车辆可速达下角南路,彻底避开下角中路或下角东路方向来的车辆。
● 潮汐车道
2017年12月7日起,合生大桥主桥面调整为双向七车道,中间车道为潮汐车道;主路与三新南路相连引桥由双向四车道调整为双向五车道,中间车道为潮汐车道;合生大桥南北两端进入潮汐车道处设有潮汐车道指示灯。早高峰时段,潮汐车道通行方向为由南往北;晚高峰时段,潮汐车道通行方向为由北往南;其它时段,根据双向交通流量的变化情况,适时调整潮汐车道通行方向;大型车辆禁止驶入潮汐车道;取消原三新南路与鹅潭公园出入口处附近的斑马线。
交通流量
截至2017年10月,合生大桥日均早高峰期车流量达到7700辆/小时,其中南往北方向4500辆/小时。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合生大桥施工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部分施工工具需经过特殊加工,部分施工工序需在特定气温下进行,很多作业只能夜间展开。大桥的斜拉索最重的一根近13吨;将斜拉索空中拉直并固定在桥面上,施工过程中不能有差错。由于测量、安装斜拉索等工程要求特殊,合生大桥很多施工只能在夜间进行,工作艰辛;如测量双塔标高的测量工程师,经常从晚上8时工作到次日凌晨1时。
常规的斜拉桥桥梁施工采用先整体施工完成索塔,后进行肋板式主梁施工的方法。合生大桥采用了自主创新的塔梁同步施工方法,同时进行索塔和主梁施工,有效提高塔柱结构在施工期间的刚度和抗风安全性,并缩短挂篮吊装和堆载预压所用的施工时间,加快工程进度;该施工方案为当时中国国内首创。
合生大桥斜拉桥合龙是全桥的重难点工程,由于斜拉索在昼夜温差下会发生变形,桥面上下浮动,给合龙造成很大难度;因施工期间气温较低,合龙过程中用了大量钢板固定桥梁,以减少桥梁的浮动。
科研成果
截至2008年,合生大桥是中国国内已建桥梁中首座无横向支撑斜拉桥。
合生大桥工程应用的“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及特大型牵索挂篮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工法”获2009年度中国国家二级工法;“特大型下承式前支点牵索挂篮施工工法”和“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塔梁同步施工工法”获2008年度广东省省级工法。
荣誉表彰
合生大桥于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合生大桥于2010年获中国广东省市政优良样板工程。
合生大桥工程项目于2012年获第三届广东省土木工程詹天佑故乡杯奖。
文化特色
● 地标
合生大桥已经成为惠州市的
标志性建筑之一,并与周边的东江流域和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相融合。
● 桥名
合生大桥是惠州市第一座以企业命名的桥梁,寓意企业对惠州当地公益事业发展的拥有重要贡献。
价值意义
合生大桥是惠州市首座实行有偿冠名的城市桥梁,为惠城区西部片区快速通道的一项重要工程,也是惠州市“南进北拓、东西伸延”城市发展战略构想的重大实践;大桥建成对惠州市区的交通实现有效梳理,尤其是对江南和江北间的交通有更紧密的对接,解决惠州大桥高峰期交通拥堵的状况;大桥把惠州市区西边环状路网和区域路网联成一体,有力改善了市区西部的交通条件;对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素质作用重大;大桥优美的造型亦成为惠州西湖和东江的一景。(
惠州日报 评)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