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9年创建精密仪器本科专业以来,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历经工大一系、精密仪器系、仪器仪表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为我国“
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为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骨干与突出贡献者,已成为合肥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全院在职教职工11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实验人员6人,机关人员1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5人、副教授56人,具有国家级等各类人才称号共12人,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6%,超过70%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与访学进修经历。
学院简介
自1959年创建精密仪器本科专业以来,学院历经工大一系、精密仪器系、仪器仪表学院、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为我国“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为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骨干与突出贡献者,已成为合肥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全院在职教职工11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实验人员6人,机关人员1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5人、副教授56人,具有国家级等各类人才称号共12人,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6%,超过70%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与访学进修经历。
本学科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教育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我校最早具有博士授予权的学科之一,学院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660余人。拥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电信息工程、生物医学仪器)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博士授权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硕士授权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授权点。本学科在教育部学位中心2012年全国学科评估中排名第十,为我校三个全国排名进入前十的学科之一;2016年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为B+,全国排名第八。学科拥有现代成像显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现代测试技术与精密工程创新引智基地、测量理论与精密仪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安徽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学院积极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开发,是我国仪器领域的重要创新基地,近年来主持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科技部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各类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不断线,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6项,年均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获批发明专利100余项。
学院在读本科生1200余人,设有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智能感知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其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教育部首批全国仪器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012年获批安徽省“卓越工程师计划”,是安徽省特色专业;2020年结合仪器科学与技术的最新发展创办智能感知工程专业,是我校创新实验班专业。学院重视本科教学质量,主编各类规划教材10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3部。我国仪器类专业基础课程《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20年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21年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传感与检测技术》、《精密机械设计基础》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坐标测量技术》为双语示范课程,教师承担国家级、省级、校级教改项目10余项。学院重视大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设有本科教学中心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均为安徽省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学院以培养“有创新意识、有创造动力、有创业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顶级赛事中包括金奖在内的奖项不断线;每年在“恩智浦”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中、中国(国际)传感器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中成绩优异。学院通过拓展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置身工业实战场景,与典型企业共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立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学院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高校与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教育与学术交流机制,每年学院本科生、研究生与境外相关高校与研究单位互派学习、培训、交流。学院本科生考研录取率超过45%,就业率超过90%,毕业生主要分布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科研院所、军工等领域。
学院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以“111计划”为平台,近年来与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丹麦等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卓有成效的科研合作,并聘请了一批国际知名的专家作为我院的顾问教授及客座教授。自2001年开始连续主办了十届国际机械工程精密测量学术会议,每届会议吸引来自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外学者与国内学者深入交流,有力促进了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谨向长期关心和支持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各单位、各界人士、全部校友以及辛勤耕耘的教职员工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感谢!学院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迎难而上,努力拼搏,工业报国,再创辉煌!
历史沿革
1959年,创立精密机械仪器本科专业,隶属于机械系精仪教研室
1977年,成立以精密仪器学科为主的机械一系,下设精仪教研室、真空教研室和制图教研室
1981年,成立以精密仪器专业为主的精密机械系,同年获批全国首批“精密仪器及机械”硕士点
1984年,系更名为精密仪器系,下设精仪教研室、检测教研室、真空教研室和制图教研室
1987年,系增设“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
1993年,获批全国第五个“精密仪器及机械”博士点
1997年,精密仪器、检测技术与仪器专业归并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1999年,获批全国首批“仪器仪表工程”工程硕士授权点
2000年,成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获批“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硕士点
2001年,“精密仪器及机械”获批安徽省重点学科
2002年,成立仪器仪表学院,下设测控系、光电系与中心实验室,并增设“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2004年,获批“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2005年,学院更名为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下设测控系、光电系与中心实验室
2010年,获批“现代成像显示技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2011年,获批国家外专局“111”创新引智基地
2017年,生物医学工程系并入,同年获批“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
2018年,学校专职科研机构光电技术研究院并入
2019年,获批“测量理论与精密仪器”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师资力量
全院在职教职工11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实验人员6人,机关人员1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5人、副教授56人,具有国家级等各类人才称号共12人,专任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6%,超过70%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与访学进修经历。
教授(研究员):
卢荣胜、
黄强先、
李维诗、
夏豪杰、
彭虎、
胡鹏浩、
王永红、
余有龙、
邱龙臻、吕国强、钟敏成、
张辉、
李瑞君、
张进、李保生、张俊喜、劳召欣、黄斌、胡明勇、尹治平、朱俊、卢红波、吴思竹、潘成亮、
成娟、张国兵
副教授(副研究员):
刘羽、
宋仁成、黄亮、赵会宁、冯奇斌、李勇、程真英、李建权、魏永清、刘志健、王标、郑驰超、程锐、纪峰、陶晓杰、杨永跃、陈晶晶、舒双宝、陈东、杨蕾、张勇、
刘芳芳、韩志会、李红莉、党学明、金雪莹、李畅、董敬涛、张连生、马孟超、闫佩正、钟翔、潘巧生、张育中、张阳、刘善林、吴晔、刘晨、詹昊霖、王晓鸿、常松涛、杨军、徐苗、夏果、王梓、王向华、阮久福、李迎、赖伟恩、胡跃辉、胡雪峰、胡俊涛、胡海兵、邓光晟、朱剑飞、李骏睿、钱金贵、倪凡
高级实验师(高级工程师):王会生、
王宏涛、
付辉、刘巧云、周耀新
讲师(助理研究员):王标、张阳、张腾达、李红莉、
杨蕾、
陈丽娟、郎贤礼、夏坤、程真英、樊宏
实验师(工程师):丁苏红、艾竹君
院系介绍
测控技术与仪器系从事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人才培养,其前身为1959年创建的精密机械及仪器本科专业,经历了由机械一系、精密仪器系、仪器仪表学院到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的学院变迁,学科由获批硕士点、博士点、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机械部重点学科、安徽省重点学科的学科发展过程,成为具有一定学科特色和较高学术水平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1981在全国首批获得“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工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年获“精密仪器及机械”学科工学博士授予权,1996年全国进行专业改造,变为现在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2001年获批了安徽省“精密仪器及机械”重点学科,2003年获批了“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有“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和“光电信息工程”3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4年被批准设立安徽省高等学校“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2005年被列入学校首批211工程建设学科,2004年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被安徽省列为省级教改示范专业、2009年被列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本系共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15人。
本系下设三个教研室:检测技术教研室、智能仪器教研室和精密机械教研室。
本系设置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建立在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现代综合性高新技术专业,是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测控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使本专业向自动检测与智能控制方向飞速发展。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以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在通用或专用测控设备及智能化仪器的设计制造,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和系统设计,及其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测量与控制领域内均发挥着主导专业的作用。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高标准的指导思想安排本科教学,强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精密机械设计、误差理论与数据分析、微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传感技术、工程光学、检测技术、测控电路、控制技术与系统、质量工程导论。其中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传感技术,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精密机械设计为精品课程。
本科生培养特色:本专业以精密仪器和精密机械设计及检测、产品质量检测和控制为人才培养目标,使学生具备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和信息等领域基础知识和综合研究的能力。
本系的主要科研方向:近5年来,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教师主持研究了众多科研项目,凝练了微纳测量、仪器精度理论及应用、现代测控技术与智能仪器及计算机机辅助设计等研究方向,并取得令人注目的研究成果。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系成立于2002年,下设三个教研室:几何光学教研室、物理光学教研室和光电测量教研室。现有教师23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教授6人,副教授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教师总数的70%。设有一个本科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系拥有三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即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电信息工程,以及相应的三个硕士授权点。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4名。设有机器视觉与光学测量研究所、光纤技术与环境光学检测研究所、光学全场无损检测实验室等科研单位,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
本科专业光信息科学与技术,4年制本科,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二十一世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宽基础、高素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光电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基础理论研究、创新与应用能力。毕业后能在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光通信工程与技术、光电信号检测与处理、光电成像技术、光电信息探测、获取、处理和显示技术及光电系统集成等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在本专业或其它相关专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本专业培养特色:培养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领域各研究方向上(光电信息方向、光电测量方向和光电子器件方向)具有宽厚的理论基础、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熟练的实验技能,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科技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基础理论课与专业应用基础课,注重实践教育环节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素质、能力和知识诸方面的培养和锻炼。专业主要课程有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工程光学、信息光学、光学系统设计、通信原理、激光原理、光电子学及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特色课程有精密机械设计、数字图像处理、光纤通信技术、光纤传感技术、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光电检测技术、光学测量技术、光谱学、光纤通信技术、光电成像原理及技术、光无源器件、光电子学及器件、光学加工、仪器电路、机器视觉测量技术、环境光学技术等。
本系的主要科研方向:测量误差与仪器精度理论、机器视觉及应用、自动光学检测技术、光学散斑全场测量技术、微纳显微成像测量技术、数字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光纤光电子学、环境光学检测技术
学科建设
学院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含三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即精密仪器及机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光电信息工程)和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精密仪器及机械以及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为安徽省重点学科。具体的学科结构如下:
本科专业
测控技术是信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信息的获取和处理,以及对相关要素进行控制的理论与技术,是电子、光学、精密机械、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多学科互相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高标准的指导思想安排本科教学,强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除基础课和工程基础课外,主要课程有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自动控制原理、传感技术、精密机械设计、工程光学、检测技术、信号与系统、测控技术与系统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本专业学生的特点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本专业的目标是经过多学科基础理论与实用技能的严格训练,培养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可从事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精密工程、微纳技术、测量与控制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开发、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测控技术及仪器专业集机械学、光学、电子学、信息学等多学科的宽厚的专业知识平台为学生的将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毕业生可在相应高新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与管理工作。本专业优秀毕业生可在本学院直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04年本专业被安徽省列为省级示范专业。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是物理光学、激光、光电检测、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互相渗透而形成的一门高新技术学科。主要课程有信息技术基础、通信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数字信号处理、应用光学、物理光学、光电子学、激光原理、光信息处理、光纤技术及应用等。“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 ” 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技术人才,具备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及相关的电子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从事光信息获取、光信息传输处理、计算机技术、人工视觉以及智能信息管理等方面工作。本专业由机械、电子、计算机、光学等多学科的宽厚的专业知识平台为学生的将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毕业生可在相应的高新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从事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与管理工作。本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可在本学院直接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硕士培养
教学教改
长期以来,学院一贯重视教学改革,有很强的教学改革意识。1986年我校负责了由原机械部立项的仪器仪表类专业教学内容和模式的改革尝试;九五初期,我院又作为机械部改革试点,进行“仪器仪表学科专业改造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率先对“精密仪器”及“检测技术及仪器”两个专业进行调整合并,定名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一年后,教育部进行了相同的专业调整)。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不断地对专业教学进行改革。正是因为全院上下均有很强的教改意识,所以每次专业教学改革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院 50%以上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参加了教研、教改项目的研究,主持或参加了 省级教研、教改课题 7 项,其中省级重点教研项目 2 项,校级教研项目 6 项。
研究领域
学院科学研究方向:现代精度理论及其应用、光学测量及机器视觉、微纳系统及测量技术、现代测控技术及系统、光纤与光电子学、光谱学与环境检测技术。
学院承担的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主要为国家部委项目。具体的研究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科可支配科研经费千万元,在研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防重点项目等多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近20部(其中参编全国专业课规划教材数十部),获批专利10多项。主办了多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全国性学术研讨会。
建设项目
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12年度建设项目立项通知》(教技函〔2011〕74号),合肥工业大学“现代测试与精密工程创新引智基地”名列其中,成为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十二五”首批建设项目。
该基地依托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先后经过了两轮院士评审专家组会评和现场答辩评审并最终获批立项,项目负责人为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副院长于连栋教授。该基地拟聘请俄罗斯工程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副院长Yuri Chugui教授和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伍斯特理工学院(WPI)Ryszard Pryputniewicz教授为学术大师;聘请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质量和长度计量部主任Richard Leach教授、德国联邦物理技术研究院(PTB)精密工程部主任Harald Bosse教授、Michael Krystek研究员、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Seung-Woo Kim教授、德国Heilbronn大学Peter Ott教授、日本群马大学Yusaku FUJⅡ教授等10位外籍专家任基地国外学术骨干;国内科研骨干由12名教授组成。
该引智基地将充分发挥合肥工业大学现代测试技术与仪器精度理论的学科特色,紧密结合国家需求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力争在微纳米测量技术、非正交坐标测量技术和现代光学精密测试技术等研究方向和领域取得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引进世界一流的学者,共同研究,共享成果,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精密仪器综合研发平台,全面提升我校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术水平,将其打造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流学科与科研基地;同时,培育一支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强烈创新意识的科研团队,造就3至5名在国际学术舞台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批青年学术骨干。
实验室
该实验室经过4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单一的公差实验和几何量测量实验发展成为涉及机、电、光、智能化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综合性系统实验室,为培养适应性强的优秀专门人才创造了条件,为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实验室拥有双频激光干涉仪、美国NI公司的虚拟仪器、日本NIKON公司的经纬仪、传感器实验台、三维激光扫描仪、爱斯佩克高低温交变湿热试验箱、数字图象处理系统、百余台计算机、高精度光学平台、多种类型光学实验仪器,以及三坐标测量机、圆度仪、万能工具显微镜、一米测长机等仪器设备1000多台套,固定资产总额千万多元。
实验室装备了24小时监控录像和门禁系统,逐步向学生全天候开放。
2008年被列为合肥工业大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在2003年申请高等学校安徽省“现代测试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经过评审,2004年4月获得安徽省教育厅批准,并由安徽省教育厅出资,合肥工业大学配套,共同建设。实验室主要从事精密测试技术领域中的基本理论和基该方法,以及具有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键技术的研究。本实验室接受安徽省教育厅和合肥工业大学的领导和支持、督促和检查。在科研工作上,实行主任负责、学术委员会评审制,开展研究与学术活动,并对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
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讨论确定实验的研究方向,制定课题指南、审批课题申请、检查进行情况、监督课题经费使用、评审科研成果、审议学术活动计划、评议实验室的科研工作和科研管理工作。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本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下列专家、学者组成。
中心的各项科研和论著等成果共26项,国家专利8项,其中科研成果奖励9项。各项成果已被国内外多个单位应用,其中包括三峡工程水轮机大轴加工热变形控制、信息产业部电子五所动态测量系统的动态评价与校准、中科院成都光电所新型材料热膨胀系数测定研究、美国API公司激光跟踪干涉仪误差建模与修正、加拿大Wholsen Holdings公司柔性坐标测量机误差建模与修正、台湾?N和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精密转台回转误差建模与修正等。该中心在现代精度理论与质量工程研究的创始人
费业泰教授主持下建立了一支强劲的、结构合理的科研队伍,在跟踪分析国际研究动态的基础上,研究现代精密工程的精度理论与应用技术及相关硬件与软件,建立理论与技术平台并选择实际的典型系统进行实践。
中心有着较完善的实验研究设备条件,对外实行开放,为国内外科研服务。
该实验室由合肥工业大学特聘教授台湾大学范光照教授于2001年开始主持建设。2002年8月完成了实验室的基本建设工作。2003年成功申请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创新型高速纳米测量微型探头机理的研究”并展开研究;同年,申请获得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纳米三维测量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同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共同承担其关键技术的研究。
由范光照教授带队的教师团队以及由博士、硕士组成的学生团队,在实验室中进行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创新型高速纳米测量微型探头机理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纳米三维测量关键技术与系统研究”(与澳大利亚南澳大学合作)等数项高水平科研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国内先进水平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促进了“微纳米测量技术与仪器”学科方向的快速发展。
所获荣誉
2021年6月,合肥工业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党委入选“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拟表彰对象。